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2日 星期二

    生物技术,寻找安全平衡点

    作者:本报记者 齐 芳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2日 01版)

        从网上分别订购猫、狗、豹子的基因片段,然后合成一个新的生命体——这原本属于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并不是什么难事。科学技术就是这样,每一点进步都可能带来伦理问题和被滥用的威胁。

        由国际科学院组织主办,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承办的“科技发展趋势与生物武器公约”国际研讨会,11月1日在京召开。这是我国签署《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以来,该级别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

        在中国军控协会理事郭安凤看来,会议的中文翻译“科技发展趋势与生物武器公约”并不十分准确,“我认为,如果翻成‘与生物武器公约相关的科技发展’可能更加准确。”从某种程度上,这个会议是《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签字国审议大会的前奏。

        科技既造福人类也带来潜在威胁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存在潜在威胁。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张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大概2001年左右,澳大利亚一位科学家曾发表一篇非常出名的论文。当时澳大利亚正在闹鼠害,用了很多方法都不能遏制。这位科学家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研制出针对鼠类的病毒mousepox,这种病毒类似人类天花病毒,可以破坏老鼠的免疫力,被感染的老鼠大批死亡。”在感谢这项生物技术拯救了澳大利亚的同时,很多有识之士也指出,如果同样的技术被用于改造人类天花病毒并造成传播,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张蕾介绍说,根据国际上逐步形成的共识,生物安全具有广泛的内涵,涉及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的各种事件,包括新发和再发传染病、两用研究、实验室事故、生物恐怖袭击等。

        “中国对生物安全越来越重视”

        郭安凤投身这项工作20余年了,“从我的经历来看,中国对生物安全越来越重视了,特别是SARS和奥运以后,生物安全意识越来越普及,国家的重视程度和开放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我想,这一级别会议首次选在中国召开,就很能说明问题。”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所长黄力介绍说,早在1999年,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单位就在联合下发的《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对那些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但对其真实性、科学性尚有较大争议的研究项目,尤其是对那些可能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而又没有经过专门研究机构和规范化实验程序检验的研究项目,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论证和实验。”

        “关键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近年来,国际上在许多层次对生物安全问题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讨论,以寻求保障生物安全的措施和手段。黄力说,其实生物安全是一个老话题,“起码我投身这项活动的几年来,会议的议题并没有太大变化。”而会议也很难形成非黑即白的定论,大多是危险性评估和指导性建议。

        在黄力看来,这归根结底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黄力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科学家总表现得比较乐观,但外国科学家则更为谨慎。“就科学技术本身而言,很难判断对错。我们是在找一个平衡点,既能应对潜在威胁,又促进发展。每个科学家都希望能够自由探索,但也应该认识到对社会、对公众的责任感,自觉防止自己从事的科学技术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这关键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