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气环流异常造成了气候异常,然而,大气环流形势是受哪些因素所牵制呢?这就和“拉马德雷”及其引发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关。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初步研究结果表明,PDO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拉马德雷”一词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也正是“母亲”。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至30年。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89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5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1946年至1977年,1978年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为“暖位相”。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面温度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相位”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中太平洋海面温度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据最近气象卫星云图观测,自2000年起,“拉马德雷”又开始进入“冷位相”,这将使“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加剧。有专家预测,未来30年内,低温冻害有可能频发。研究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娜”现象不断出现。自然界已经对人类发出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厄尔尼诺”现象是西班牙语,意为“圣婴”。它的基本特征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水面,每隔几年发生一次大规模海水温度异常增高,导致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使原属太平洋东部的冷水域变成暖水域,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或洪涝,一些地方气温偏高和一些地方气温偏低的异常气候现象。这位“不速之客”常给人民带来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在厄尔尼诺最狂暴的1982年,海水增温3.6℃,时间长达2年之久,出现全球的气候异常,造成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冷害。这种低温冷害使粮食大幅度减产。1997年的厄尔尼诺又是全球的灾难,仅巴拿马省及其西北地区暴雨成灾,河水泛滥,大批农作物被毁;与此同时,巴拿马中部地区则遭受干旱袭击,受灾人数达30万。
厄尔尼诺打着“上帝之子”的旗号,对人类实行一次又一次的洗劫,全球的海洋和气象学家们正在联合起来进行着广泛的国际合作,逐步揭去这位“圣婴”的面纱。利用分布在太平洋中的各种温度浮标和飞行在太空的遥感卫星组成观测网,对经常出现厄尔尼诺区域的海水温度、盐度、流向、流速、生物化学等参数的变化,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国内气象界和海洋界公认,当海水温度上升0.5℃以上并持续半年之久就将形成厄尔尼诺现象。当前人类对“圣婴”的预报已经越来越准确,可以预报3—6月,甚至能够提前一年。有备则无患,提早作好防汛和抗旱的准备,就会减少“圣婴”带给人类的灾难。
“拉尼娜”也是西班牙语,它的字面意思是“小女孩”,有人称之为“圣婴”邪恶的妹妹,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拉尼娜是东太平洋沿赤道酝酿出的不正常低温气流,虽然其威力不及“圣婴”,但也会导致气候异常。“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正好相反,它的显著特点是使热带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海平面温度低于正常水温。它的典型影响是,使美国西南部各洲及拉美西部地区,会变得持续干旱,而使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则会出现超出平均水平的大范围降雨,而西非热带地区、非洲东南部、日本和朝鲜半岛又会异常凉爽。
对于我国来说,最典型的事件就是2008年初使南方各地出现了大范围的持续性的雨雪和冰冻,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自2007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2008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水表面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 以上。这种情况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2008年初影响我国中东部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类亲手造成的大气污染,使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臭氧层受到破坏,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温室效应也是重要的因素。我们假设,当厄尔尼诺、拉尼娜这两个天灾和温室效应这个人祸联起手来向人类宣战时,也许,地球村的文明将被人类自己创造的繁荣毁于一旦。
(作者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