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开始提出和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孙正聿等著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以下简称《专题》)就是这一学术诉求的集中展现,它表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
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专题》一书体现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这一专题中,作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该强化民族意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强化世界意识,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世界;强化人类意识,自觉捍卫和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专题中,作者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详细探讨了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并指出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正确的发展理论引导发展实践,可以减少未来社会发展的代价,使发展少走弯路。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既是文本依据和理论来源的挖掘和深化,也是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拓展,更是一种在逻辑进程反省的基础上思想的自我建构。《专题》一书总结和概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与逻辑”,着重探讨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作者从哲学的最基本的理论框架去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哲学状况,认为大体可以划分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哲学、80年代以反思教科书为主要内容的哲学改革和90年代以来的以现代性的反省为主要内容的后教科书哲学。作者认为,90年代中国的哲学研究是从“体系意识”转向“问题意识”,在总体趋向上,主要集中研究五个大问题,即“元哲学问题”、“人的存在方式问题”、“发展问题”、“两大思潮问题”和“中西文化问题”。正因如此,作者认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并把这一范式转换概括为: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作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从实体性范式到主体性范式再到人类学范式或实践哲学范式具有一种逻辑学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本形态就是一种人类学或实践哲学的范式。正是在这一范式转换的前提下,《专题》一书具体展开了对哲学观、世界观、辩证法、历史观、价值观、发展观等问题的研究。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