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农林大学与广西农业厅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在十大项目上开展“强强联手”。作为一所省属院校,福建农林大学这个“地方队”自觉承担起不少“国家队”性质的重任,在诸多领域为农业现代化贴上了“中国牌”。
作为福建省属重点高校,这所已有74年办学历史的大学近年来在国内声名鹊起,不仅因为它优良的办学质量,也因为从这里诞生了一项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影响深远的科技成果。覆盖全国甘蔗种植面积85%的选育品种,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的水稻育种,惠及全球80个国家的菌草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的花生、甘薯、红黄麻新品种,应用达3.8亿多亩次的生物农药,培养国内80%专业人才的蜂学专业,对台交流的先行先试……从福建农林大学走出的这九大优秀成果,直接推动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粒种子撒遍全国
这是一束谷秆两用稻,稻株已经收割下来好几个月了,风干之后,它的秆部仍然一根根泛出绿色,仿佛流淌着生命的绿意,而同时割下的一般水稻则是枯黄枯黄。“这些绿色的秆部蕴含着丰富的营养!”福建农林大学郑金贵教授介绍说。
由郑金贵主持的“谷秆两用稻选育及其秸杆高效利用技术”项目,让稻草变废为“宝”,获得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个奖项是福建省建国以来生命科学领域最高等级的国家技术发明奖。
郑金贵团队研发的谷秆两用稻,不仅稻谷高产,而且稻秆的营养价值(蛋白质含量)是普通稻秆的一倍以上。这样的稻草,可用于高效栽培食用菌和饲养动物,增加农民收入;菌渣和动物粪便可回田改良土壤,又促进了水稻增产。
为了找到这颗神奇的种子,郑金贵数十年埋首于农业研究。他带团队进行的这项“稻草”研究,从1987年立项,花了15年时间。这期间,他们不是下田,就是在实验室,为了能筛选出一个稻杆价值比较高的品种进行培育,光化验不同材料就有15000份。
这项成果已被国家发改委遴选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已在南方7省区示范,累计利用稻草236.7万吨、增收12.17亿元。
稻香大地,金花盛开。金花1012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花生研究室、福建省种子总站,采用白皮1号与汕油71有性杂交技术选育而成的白皮花生新品种,属国内外首次选定推广的白皮花生新品种。由于种皮白色,因此,在榨油加工时可免去脱色加工工艺,且可高温压榨,榨出的花生油清澈透亮、香气好,既可节约加工成本,又可获得优质油。每压榨1吨金花1012种仁可节约加工成本180元,且比红花生出油率高1—2%,一级花生油的产品率高25%左右,生产利润大大提高。
目前,金花1012已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种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该品种在全国推广面积已超过200多万亩;全国各地数十家种业公司和食品公司繁殖推广和应用金花1012品种。
一个品种救了一个支柱产业
红心地瓜干是福建连城县支柱产业。红心薯干加工对原料薯的薯肉颜色、干率、质地等要求相当严格,但作为主要原料薯的品种岩7-3已在生产上应用四十多年,存在严重的品种单一化和退化问题。正在这一关键时刻,福建农林大学培育出甘薯新品种金山630。它如今正在逐步取代老品种,使连城红心地瓜干这一品牌重放光彩。2006至2008年,金山630种植面积达16.4万亩,鲜薯增产及加工产生的新增产值1.6亿元,促进了红心薯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1年,福建农林大学的红麻品种通过卫星搭载飞上太空,创建了高效育种与航天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我国红麻高效聚合育种技术体系。经过太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因素诱导,福红992、952等高产优质品种基因突变,应用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选择与鉴定,在国内外首次育成了红麻光钝感超高产新品种福红航1号以及福红航2号、福红航3号,提高了品种创新的育种效率。这一成果进一步表明高效聚合育种技术体系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大大提高了我国红麻育种的效率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