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刚吃完晚饭的陕西省安塞县陈家洼村的范文勇大爷犯了难。一会儿村里放电影,是他喜欢的小品演员黄宏主演的《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爸》,而中央一套要播电视剧《牵挂》,范大爷也一直在看。“我两个都想看,这可怎么办?现在已经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广播影视,生活会变得多枯燥!”
昔日难得品尝的精神盛宴,今天成为日常佐餐;向来专属于城镇居民的特殊待遇,如今已是城乡共享。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不断拓展,我国广播电影电视无论是规模总量还是覆盖人口,都居世界前列。农民“听广播、观电影、看电视难”的现象都成了老皇历,农民的文化生活不再是单纯的节日符号,文化的“种子”在乡村遍地开花。
广播电视村村通,通到人们心坎上
下面这组数据,显示了近年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的丰硕成果——各级政府采用无线、有线和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已完成全国所有已通电的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解决了近1亿多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今年底将全部完成全国71.66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村村通建设任务。
枯燥数据背后,是乡亲们一张张生动的笑脸——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普卡旺村普山仁大爷一提到自家的彩色匣子就笑得合不拢嘴。“家中除了头母牛,最值钱的就属它了。这可是广电局领导亲自送来的,还帮我们安装,教我们怎么用。”
普卡旺村是地处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村寨,以前电视信号根本进不来。寂静的夜晚,村民们只能看星星月亮来消磨时间。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后,家家安装了现代化接收装置。村民们感慨道:“就是这一个个神奇的‘小锅盖’,将外面的斑斓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大都市的声音居然传遍这山旮旯,我们怎么能不高兴!”
数字电影下乡来,光影璀璨山乡夜
“电影放映队进村喽!”一声吆喝声打破了福建南平峡阳镇翁坑村夜晚的宁静。一时间,整个山乡沸腾起来。孩子们嬉闹着来了,姑娘小伙们说笑着来了,忙完一天农活的村民放下碗筷也陆续来了,村部坪里人越聚越多,电影放映活动已准备就绪。
这只是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中的一个剪影。截至目前,全国已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28条,数字电影放映队3.8万支,年放映公益电影达780万场次,观众人数达18.15亿。
有关农村电影放映的另一个场景,也让人印象深刻。
“老陈,《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带来了吗?”“《功夫》今晚可要放啊!”……你一言我一语,农民的要求真不少。浙江台州黄岩区宁溪镇的电影放映员老陈呢,却有求必应,因为电影放映设备数字化后,他可以根据村民需要在网上随意选择影片,“只要鼠标轻轻点击下载到移动硬盘,就OK了”。2006年,以数字放映新技术为先导的中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在宁夏、陕西等八省区展开,初步形成了“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新思路。体制机制的创新为农村电影市场发展增加了活力,从过去的“有什么看什么”变成了现在的“需要什么,提供什么”,浙江台州的农民们正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
近年来,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呈跨越式发展态势。目前,数字电影放映已完成了对4个直辖市、310个地级市、2333个县级地区、2.61万个乡级地区、43.65万个行政村的覆盖,一个星、站、厅、幕、机相配套,结构合理、网络连通、院线发展、规模放映、服务优质的覆盖全国农村的数字电影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成。依此发展进度,今年底将顺利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规划目标,“任是深山更深处,挂上银幕看电影”成为广袤乡村的新风俗。
农村生活大变样,文化之花遍地开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搞得如何,最有资格评价的是9亿农民,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方式的变化。
对身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码头村的惠新宇一家而言,接通的电视信号彻底改变了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每天晚上,先是我看新闻联播,然后是老伴和女儿看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电视频道多了,就相当于给你请来了一个老师,办了一所学校,送来了一个歌舞团。”惠新宇这样形容道。
不只是惠家,码头村人的生活都因广播影视的到来,点点滴滴中发生着变化。异彩纷呈的光影声音,丰富了他们日常的文化生活,普及计划生育、卫生常识、法律知识的内容,更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智慧,走向了文明——从未出过远门的女子有了到城里找工作的胆量,娃娃们为了“长大看世界”读书的兴趣浓了,原来成天喝酒赌博的小伙子搞起了科学养殖……
影视科教片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在科技兴农的当下越来越受到农民的欢迎。从中央七台介绍农业科技的各种节目,到《无籽西瓜》、《地膜覆盖》、《化学除草》等讲解种植、养殖技术的科教电影,都被农民誉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一时间,村村寨寨甚至流传起“送来米,送来面,不如送部科教片”的顺口溜。
最新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广播影视将成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一道亮丽风景。这些富有特色、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使文化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百姓生活,也滋养着一方文明新风。崇尚科技、崇尚进步、崇尚文明的风气正在中国的农村生长,新农村建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越来越强。
新闻链接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为了解决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盲区”农民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问题,而由国家组织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到2003年,完成了11.7万个已通电行政村“村村通”工程建设。第二阶段从2004年开始,完成了10万个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第三阶段是“十一五”期间,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上世纪90年代,农民看电影一度成为难题。为解决这一具有战略性的问题,自1998年始,尤其是进入“十五”时期,国家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目标是“在21世纪初,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十一五”期间,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列为五项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之一。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化战略在农村电影领域开始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技术实验在浙江台州取得成功。2006年,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扩大到浙江、陕西等8省区16个市。2007年此项工作推广到全国范围,胶片放映“2131工程”全面升级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按照规划,到“十一五”末期,全国农村将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数字电影将全部代替胶片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