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年,日前,苏州工业园区15所乡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划归“区直管”。这是苏州乃至江苏省首个实现教育城乡一体化管理的区域,从而拉开了苏州迈向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序幕。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告诉记者,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根据全会精神,苏州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步伐,率先探索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这个命题,通过十年努力,使苏州教育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大致相当。现代化大教育格局的构建,将使人力资源转变成人力资本,从而为苏州率先实现区域现代化夯实基石。
“路线图”勾勒“现实模样”
9月8日,《苏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称“《苏州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公开征求意见。苏州市市长阎立认为:“‘纲要’实质上是苏州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路线图’。”
作为我国最发达地区之一,苏州的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已于2007年底率先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到2020年,苏州将率先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与发达国家比什么?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周川认为,苏州的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已经超越了物的层面,而是要依托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开放的外向型经济,培育现代化的人才、高素质的公民。也就是说,苏州和发达国家比的是教育内涵、教育理念、教育竞争力。
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国强认为,苏州的《教育规划纲要》,处处都能落实到“育人”这一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上。“纲要”突出了“学前教育‘公益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多元’”,以及要“构建覆盖全市城乡的数字化终身学习网络”。
对应于“优质多元”的高中段教育,苏州市一些中学率先在省内尝试除英语之外的日语、德语等多语种教学实验班,以及从普高转向艺术类高中的特色化、多元化育才之路。
“纲要”还强调了包括高职在内的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的贡献度。针对苏州科教资源匮乏的现状,早在六七年前,苏州分别在城东和城西打造了独墅湖高教区和苏州国际教育园。
如今,独墅湖高教区聚集了中科大等14所高校在内的5万名学生,近30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与地方进行产学研合作;苏州国际教育园则吸引了10多家省、市高职院校,他们紧跟地方经济需求打造特色专业,每年为苏州输送近2万名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制度设计”构筑“城乡一体”
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认为,苏州的教育现代化路径,主要是解决好几对矛盾,首当其冲是解决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差距过大这一对矛盾,这是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基石”。
9月初的一场网络热议,显示了苏州市各级党委政府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决心。苏州市一所农村小学因造价1个多亿而被一家媒体称为“最豪华小学”,出乎意料的是,“拍砖”的网友并不多,因为有网友通过调查发现,“投资这所农村小学的地方政府,自己还在借用陈旧的派出所办公室办公!”
事实上,光从校舍来判断,已经无法区分苏州学校的城乡之别。如今的苏州,正通过“制度设计”,使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向农村学校流动,从而真正达到“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学生个性一样得到弘扬”的教育城乡一体化目标。
张家港市最早吃“螃蟹”。早在2006年,他们率先对11所村小实施现代化达标工程,同时,通过“发放支教津贴”、“评先评优必须有下乡支教经历”等激励措施,先后有20多名校长(园长)、近300名教师下乡“支教”。
如今,苏州古城区及其所辖五县七区,全部形成了骨干教师和校长下乡或到相对薄弱学校支教的合理流动机制。到2015年,苏州乡镇中小学市、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和职称水平,将达到城区同类学校平均水平。
“学生为本”摒弃“教育GDP”
9月9日,夏炎、薄俊生、高本大等3位江苏省特级教师,被苏州市人才领导小组办公室确认为首批教育名家,分别获奖金20万元。
“苏州大张旗鼓地推出中小学教育名家,目的在于推广他们的教育理念”。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鲍寅初告诉记者,教育现代化亟须解决的另一个根本问题,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为此,未来十年,苏州将组织100名校长、10000名教师赴国内外著名高校研修培训。
在苏州,教育理念的提升,除了打造“姑苏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更多的是通过真心实意践行素质教育来实现。
2007年初,苏州出台“三项规定”,其中包括“小学下午三点二十、中学下午四点后严禁上课”,“让学生从事兴趣活动,在‘玩’中得到全面发展。”
“铁规”深入人心后,苏州又推出了中小学生暑期“三会”、“德育导师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其中,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和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分别于2006年、2008年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一等奖。苏州形成了学校、家长、社会三方共育人才的格局。
“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摒弃了“教育GDP”的功利性。用北大招生办一位负责人的话说:“苏州的学生,知识面广,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近年来,苏州市每年有近500名学生被清华、日本早稻田等国内外著名大学提前录取。
鲍寅初认为,现代化背景下的苏州人,应该是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国际视野,具有创新精神、较强沟通和交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最终落脚点,就在于实现这个宏伟而又具体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