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一次重大赛事的报道,互联网似乎都会扮演比以往更重要的角色。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4.7亿次的视频点击量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流媒体的威力。在即将举办的广州亚运会上,互联网又将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瞄准冠军运动员和优势项目、以金牌为主导,一直是传统媒体对体育新闻报道的主要模式。随着互联网的介入,视频直播、图文解说、金牌背后,以及在线讨论与资料查询等新颖的参与方式,让众多体育爱好者纷纷转投互联网阵营,在计算机前“挥斥方遒”。
拿起鼠标
放下遥控器
调查显示,在网民群体中,互联网成为观看亚运的首选媒体,其次是电视,再次是报纸杂志、手机、电台、户外媒体等其他媒体,其中选择互联网媒体的比例超过80%。在观看亚运视频的群体中,61.9%的网民选择了网络直播。
长期以来,体育报道形成了既有的“金牌至上论”的模式,由于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客观上造成“胜者为王”的舆论氛围,这种报道模式某种意义上忽略了体育精神的本质。显然,传统媒体单纯的赛事报道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在体育报道上,网络媒体不再只盯着金牌,而是以传播人文精神和体育精神为本,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精神。
以光明网为例,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除了聚焦赛事进程和比赛结果之外,光明网奥运频道还设置了奥运花絮、绿色时评、奥运史话、人文奥运等丰富多彩的栏目,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光明网上刊发的《金牌大户不等于体育强国》、《儿女教会我们看奥运》、《奥运会,中国收获理性》等评论文章都给网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饕餮盛宴
24小时不停播
距离广州亚运会开幕还有不到20天的时间,主流网络媒体又将如何部署此次亚运报道?据记者了解,为了让广大网友更早参与到亚运会中来,光明网、新华网、央视网等都已上线了亚运频道,广大网友已经可以登录访问。在光明网亚运频道(http://topics.gmw.cn/node_9860.htm),亚运看点、中国军团、筹备进展、亚运风情等栏目一应俱全;央视网(yayun.cntv.cn)不仅发布了大量的亚运素材内容,还将采取24小时不停播的方式,随时报道亚运会的最新进展。
总体来看,广州亚运会期间,网络媒体不仅关注体育赛事本身,也报道与亚运有关的其他话题,涉及的内容和话题包罗万象,充分体现了立足“泛体育”的思路。这种模式大大延展和丰富了体育新闻的内涵,提升了新闻的关注面,拓展了报道的内容和受众的范围,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值得广大网友期待和参与。
网友参与
让报道如虎添翼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央视网刊登了大量“奥运手机观察员”上传的作品。通过选拔,拥有奥运会门票的一些手机用户就能成为观察员,他们的任务就是将央视记者无暇顾及的镜头拍摄之后第一时间传回,然后在央视网上展示。其优势恰好在于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平民视角、无限贴近,表达的内容都异常鲜活。一家媒体的编辑记者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借助广大网友的现场资源,无疑将使新闻报道如虎添翼。
Web2.0时代,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内容的生产者、提供者和传播者,网络媒体充分利用广大网友的眼睛来挖掘独家新闻,不但极大地丰富了报道手段,给更多网民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也大大强化了网民的归属感和忠诚度。网络媒体具备先天的优势,这种报道上的互动极大限度地满足了各类受众的需求。在即将到来的广州亚运会上,光明网将最大化地借助广大网友的力量,有效培育和用好这股力量。
以情动人
网媒再辟蹊径
如果错过了一场重要的比赛,体育迷最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什么?“不打听比分,直接到网上去搜相关视频看。”球迷张新伟的答案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由于白天要上班,错过很多夜间进行的比赛,所以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通过视频收看最近赛况。”张新伟说,“广州亚运会与我们没有时差,但世界杯期间养成了在网上看视频的习惯,对于赛况中有争议的判罚,可以慢放或重放,还可以在线跟网友们交流,就好像和大家面对面凑在一起讨论比赛一样,我很享受互联网带来的这种交流快感。”
现在,网络媒体的高清视频不但不亚于电视画面,而且时效性丝毫不落后,网民通过网络不但可以收看比赛直播,还能与许多网民进行实时交流和互动,同时查看他人的评论,也正因如此,网络媒体已经与电视媒体一起,成为用户获取亚运信息的两大主要途径。
在以往的体育盛事报道中,网络媒体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以情动人”,率先跳出了“金牌至上”的报道窠臼。对于即将到来的广州亚运会,互联网必将迎来一个收视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