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让自贸区明天更美好

    ——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综述

    作者:本报记者 刘 昆 通讯员 黄杰瑶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4日 04版)

        金秋时节,八方宾朋咸集绿城南宁,参加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后的首届博览会,成果在这里展示,智慧在这里凝聚,一幅自贸区建设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博览会越来越国际化

        开放、合作、共赢,是贯穿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主题。作为经贸文化交流的平台,博览会越来越国际化。第七届博览会参展企业达到2200家,共设展位4600个,其中东盟国家使用展位1178个,为历届新高,有印尼、老挝等6个国家包用独立展馆展示本国商品。

        在博览会这个平台上,一场场推介会蕴藏无限商机,一次次对话洽谈孕育合作发展。

        南京中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陈志龙参加博览会,为的是寻找在东盟国家的农业投资机会。10月21日举行的泰国投资机遇推介会,为像他这样的投资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国际合作处处长瓦萨娜建议,中国最有优势去泰国投资的产业是食品加工业,希望把中国的企业引进到泰国进行投资,跟泰国的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合作。

        博览会期间,这样的推介会一场接着一场。仅10月21日下午,就有100多家国内外企业、投融资机构和项目咨询机构参与了博览会举行的投融资项目对接会,涉及股(债)权投资、电力、基础设施、能源环保、高新技术等多个领域。

        中国与东盟国家固然是本届博览会举办推介活动的主力军,而伴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影响力的扩大,德国、法国、俄罗斯、瑞典等国家的客商也慕名而来,寻觅商机,谋求共赢。

        据不完全统计,博览会期间举办的推介会、对接会已达30多场,总投资额32.98亿美元的76个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已经签署。其中与东盟国家合作项目30个,总投资额11.53亿美元,为历届博览会之最。作为投资政策、商贸信息发布的集散地,博览会正发挥着巨大的平台效应,有力助推着区域间的国际贸易投资合作。

        自贸区水润花开

        在第七届博览会主会场,一只大号角傲然挺立,寓意中国和东盟十国紧密合作,吹响携手并进的号角。十三个展厅的门楼装扮成蝴蝶造型,象征着自贸区破茧而出,振翅欲飞。

        19亿的人口数量约占世界的1/3,近6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这些都让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国家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中国和东盟国家90%的贸易商品实现零关税,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东盟6个老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到0.6%……

        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自贸区建成带来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已随处可见:各超市、水果批发市场里,以前难得一见的榴莲、山竹等东盟国家水果一应俱全,售价也便宜了许多。

        在博览会的中国—东盟农业展上,记者看到,各式果蔬琳琅满目,既有广西的方形西瓜、套种稻藕,也有台湾的螺旋藻、高山茶,还有马来西亚、日本等国的农副产品……各展位前人群熙攘,中国和东盟国家客商相互洽谈的热情很高。这说明,无论在中国特色水果,还是东盟热带农产品贸易上,双方“买进卖出”的空间都很大。

        其实,自贸区建成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农业上,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进出口主任冯杰告诉记者,仅今年上半年,公司在越南市场的销售额就超过了去年全年。

        据统计,今年1—9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113亿美元,同比增长44%。作为自贸区“桥头堡”的广西,今年1—7月,与东盟贸易额达31.1亿美元,在多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比去年同期增长38.6%。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贸区所蕴蓄的无限活力,不仅是中国和东盟的新机遇,更是亚洲和世界的新机遇。

        机遇是各国政府伸出的橄榄枝。在印尼政府与中国企业CEO圆桌对话会上,印尼副总统布迪奥诺现场“招商”:“印尼国内的机械市场非常庞大,现在需要建设300多家纺织企业,欢迎中国企业投资。”

        机遇是各国企业家的实际行动。自贸区合作潜藏的无限商机,让中外著名企业竞相抢滩自贸区这一广阔市场。新加坡丰隆亚洲有限公司成为第七届博览会的首席战略伙伴;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继续加大对东盟国家的投资力度;广西农垦集团的木薯变性淀粉及配套项目已经在越南开工……

        为自贸区的阔步前行“问诊把脉”

        以自贸区的建成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使中国与东盟的经贸交流与合作达到更高的层次,开创新的局面,这是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同期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各国政要、专家和企业家表达的共同愿望。

        印尼中华总商会主席纪辉琦认为,自贸区已经初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自贸区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细心呵护。

        如何摆脱中国与东盟在海事领域管理、农业合作等方面存在的掣肘;如何通过建立平台和机制,缓解各国对自贸区市场信息沟通不畅的现状……针对这些问题,各路政要、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自贸区的阔步前行“问诊把脉”。

        10月20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上,“本币结算”、“金融合作”等成为关键词。论坛达成的8项共识,侧重解决自贸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如保持区域内金融政策的一致性,构建相对稳定、适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汇率机制,推动区域间各国互设保险机构等。其中,双边贸易本币结算,是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往来最关注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东荣认为,搭建货币跨境结算平台,建立现钞跨境流动机制,可以鼓励区域贸易中采用本币结算,降低对第三方货币的依赖和货币风险。

        在此方面,广西其实早已“试水”:目前,广西已与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16家银行达成合作意向,为699家企业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在中国银监会支持下,广西还将设立金融合作实验区,探索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模式。(本报南宁10月23日电)

        (题图照片均为新华社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