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新起点 新机遇 新使命

    ——写在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行之际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 光明日报 》( 2010年10月19日   07 版)
    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展中心

        这一年,历史终将会记下厚重的一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事,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伙伴关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10+1”迎着新年的阳光,站在新起点上……

        六年来,伴随着自贸区建设而诞生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更是演绎着不变的精彩,搭建起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平台,商品贸易额、国际签约金额、国内签约金额总是一次次创新高。

        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中国与东盟合作桥头堡的广西,放眼世界,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努力把北部湾经济区建成我国沿海发展新一极,激情澎湃地开启北部湾时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新机遇

        2010年1月1日,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顺利建成!

        十年磨砺,一个由中国和东盟11国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一个拥有19亿人口、近6万亿美元年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年贸易总额的经济区出现在世人面前。

        时间回溯到2000年,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东盟有关国家的赞同。此后,双方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不断把双边合作推向新高度。

        从2002年双方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到2004年双方实施“早期收获”计划;从标志着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的《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的》签署,到2009年以《投资协议》签署为标志的全部谈判工作的完成……中国与东盟携手共进,用真诚与汗水,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宏伟蓝图变成了现实。

        自贸区的启动,标志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上升到新的历史水平。对中国,对东盟,这是一个深化贸易发展、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的新起点,是一个促进投资、共创经济繁荣的新机遇,是一个打造区域经济合作新亮点的新使命。

        此前,在商务部召开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国际司商务参赞张克宁表示,随着我国与东盟之间基本实现自由贸易,资金、资源、技术和人才的生产要素的流动效率会显著提高,双方之间经济一体化程度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7月26日,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在自贸区建设成就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强调:“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双方经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高虎城表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意义重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给双方企业和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体现在:

        一是双方贸易投资增长迅速。

        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3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超出同期中国进出口增幅11个百分点。其中,中国从东盟进口额719亿美元,同比增长64%。中国对东盟出口额646亿美元,同比增长45%。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增幅,明显高于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增幅。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在投资合作方面,2003年至2009年,东盟对中国实际年投资额从29.3亿美元增长到46.8亿美元。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从2.3亿美元增长到30亿美元,增长超过13倍。今年上半年,东盟对华直接投资约31亿美元,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约12亿美元。截至今年6月底,双方累计相互投资总额约694亿美元,其中东盟对华投资累计约598亿美元,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类投资累计约96亿美元。

        二是为双方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断扩大。

        从贸易方面看,仅2009年,中国政府就为从东盟进口的产品减免了61亿元人民币的关税。

        从投资合作方面看,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投资已涵盖到农业、制造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从旅游方面看,东盟10国均已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首站赴东盟旅游的人数从2003年的191万人增长至2009年的450万人。

        中国与东盟迅速发展的经济实力、广阔的市场空间、开放而均等的竞争机会,使得中国和东盟的企业家们纷纷摩拳擦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迈越快,东盟企业也不断抢滩中国。

        9月28日,广西农垦(越南归仁)年产10万吨木薯变性淀粉及配套项目开工仪式在越南平定省归仁市仁会经济区隆重举行,这是广西农垦实施的首个海外木薯产业项目。广西农垦局副局长杨海空认为,要实现“再造一个海外农垦”的目标,就必须抢抓贸易区建成的历史机遇,大力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在自贸区建成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广西农垦就已签订国际合作项目20多个。

        东兴仁和弹簧度盘秤安装厂于2006年正式落户东兴市,成为越南在广西投资的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随着自贸区的建成,厂长黄世兴信心十足:海关关税已经免除,产品进出口印花税也将进一步降低,投资贸易更为便利,我们今后的目标就是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中国-东盟博览会

        平台效应愈加凸显

        每一年的丹桂飘香时节,中国-东盟博览会总会如约而至。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博览会就承载着推动自贸区建设、发展中国与东盟面向繁荣与和平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崇高使命。

        “每届博览会都在细微之处体现了自贸区的元素。”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郑军健说,无论哪一届博览会,都是以商品贸易、投资洽谈、服务贸易及其他合作、高层论坛和文化交流为内容,以开放、合作、共赢为理念,就连博览会的吉祥物都叫“合合”,会歌叫《相聚到永久》。这些在表面上的显而易见之处,实际上都是为推动自贸区建设而精心策划的。

        自贸区的建设以《货物协议》、《服务协议》、《投资协议》为进程,博览会恰好在货物、服务、投资等3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在商品贸易方面,自贸区建成使中国与东盟国家逐步消除区域内贸易壁垒,使各国扩大贸易投资;而博览会则为各国商家企业展示产品、寻找合作伙伴提供了平台,将吸引更多的参展商。在服务方面,博览会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加强技术和经验交流,促进资本、信息、人才等要素流动,开展旅游、电信、物流、金融、工程承包等领域合作的贸易平台。在投资方面,自贸区要求中国与东盟之间交通、信息网络的完善和对接,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博览会作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将充分展现中国与东盟各国民族文化风采。

        一串数据见证了博览会的平台效应愈加凸显:

        首届博览会贸易成交总额10.84亿美元,博览会首次举办便显示出众多商机。

        第二届博览会实现贸易成交总额11.5亿美元,签订国内合作项目263个,国际签订合作项目126个,“10+1>11”的效应初步显现。

        第三届博览会在前两届基础上规模又有了新的扩大,签约国际经济合作项目132个,总投资58.5亿美元,签约国内经济合作项目301个,总投资553.7亿元。

        第四届博览会累计交易总额14.2亿美元,首次出现东盟商品单笔成交额过亿美元的合同。

        第五届博览会共签订国际经济合作项目136个,总投资额63.64亿美元;国内经济合作项目216个,总投资额612.01亿元,丰硕的成果印证了共赢的理念。

        第六届博览会更是一扫金融危机的阴霾,签订国际经济合作项目136个,总投资64.4亿美元,签约国内经济合作项目301个,总投资553.7亿元。

        正是连续六届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为自贸区成员国之间加深经贸合作开辟了“南宁渠道”,使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商贸联系和交流发展得如此迅速,商贸往来如此深入,资金、资源、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使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后,中国-东盟博览会站在新起点,迎来新机遇,履行新使命。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郑军健认为,自贸区建成之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功能不是被弱化,反而被强化,而这种强化更体现于对自贸区具体协议实施内容推动上。

        作为自贸区如期建成背景下举办的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加大创新力度,通过一系列新举措,把自贸区一系列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政策传导给中国与东盟的企业,促进互利共赢。围绕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本届博览会在原有的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先进技术和魅力之城四大专题的基础上,特别增加了服务贸易专题,促进双方在金融、物流、教育等服务领域交流。

        而同期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也把主题定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区域经贸合作的展望,将围绕自贸区建成后的区域经贸合作前景、机遇和挑战进行讨论和展望。

        广西开启北部湾时代

        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联接的通道,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的进程中,既是参与者和推动者,更是直接的受益者。

        2008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赋予广西全新的重大使命。最终谋求:把北部湾经济区建成我国沿海发展的新一极。

        2009年岁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下发,要求“培育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广西,无可争辩地成为中国与东盟全方位合作的桥头堡。

        的确,广西从未像今天这样处于多种重大机遇叠加的交汇点上,从未像今天这样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国内外参与开放开发的热情目光,从未像今天这样赢得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全新优势。

        在机遇面前,广西人以“非常办法、非常力度、非常措施”创造了“黄金效率”。正是这种黄金效率,让广西在区域合作中获得先机,成功举办了6届东盟博览会,累计1万多家中外企业参展,贸易成交总额81.71亿美元;正是这种黄金效率,让广西出口总额增幅名列全国第一,初步建成了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越南、柬埔寨、泰国、老挝、缅甸等国在南宁设立总领事馆;正是这种黄金效率,让广西能够实现3秒钟内完成企业报关报检程序,口岸功能和通关效率劲升;正是这种黄金效率,广西在短短的两年内争取国家支持,先后建设钦州保税港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凭祥综合保税区、北海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等海关特殊监管区项目……

        广西,大气磅礴地开启北部湾时代。

        大发展呼唤着大产业,大产业将直接决定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速度和成效。目前,广西正在加快发展11个重点产业园区,力争完成投资25亿元;加快推进中石油大型原油储备库、北海铁山港异地改造石化项目等一批续建项目,实现全面建成投产;力争尽早开工建设钦州千万吨炼油厂二期工程、沿海三市火电厂二期工程;认真谋划石化、钢铁、林浆纸、电子、能源、修造船等产业基地建设,围绕产业链延伸筹划一批新的重大项目。

        2009年6月23日,有人把这一天称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启“同城时代”的日子。这一天,广西一批沿海高速铁路横空出世:南宁至黎塘、钦州至北海、钦州至防城港三条高速铁路同时隆重开工建设。这些设计时速250公里的高速铁路建成之后,将立竿见影地拉近时空距离:南宁到北海50分钟、到钦州25分钟,钦州到北海30多分钟、到防城港也只不过区区20分钟。城市之间仅是一步之遥。这意味着南北钦防四大城市将融为一体,坐高速火车到邻市串门如同乘坐“公交车”。

        而今年7月30日上午正式开工的、总投资18亿元的广西北部湾港北海铁山港区3号4号泊位,则被称为北部湾经济区进一步加快开发建设的重要标志,铁山港由此向亿吨大港迈出坚实的一步。

        过去,北部湾的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大港口之间,竞争无序,往往靠价格战定胜负。价格战打到最后,谁也赚不了钱。于是,广西将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港合为一体,统称“广西北部湾港”。“三港合一”的北部湾港优化整合,从过去的同质化竞争迈入差异化竞争,使得北部湾港口群在西部沿海跃然而出。

        与此同时,北部湾保税物流体系也初步成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体系的运作模式是以北海出口加工区、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等为沿海沿边节点,通过南宁保税物流中心这一核心枢纽,直接向我国西南、中南地区乃至东盟国家的企业提供保税物流服务。在这一体系中,出口加工企业一旦入驻保税港区,不同国家的零部件将可直接在保税港区内组装,不仅为企业节省了货物流转成本,也省去进出口关税和产品增值税。

        不仅如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还在区域合作中谋求新的突破。9月10日,在越南河内举行的广西与越南边境四省联工委第三次会晤中,双方就共同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议题进行研讨,立志把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打造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的“一区两国”的先行先试的跨境合作示范区。

        有这样一组数据:近四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7%,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6.6%。不负重望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文/李静 图片摄影/蓝建强) 

        中国广西南宁

        2010年10月19日—24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