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让红段子引领健康手机文化

    《 光明日报 》( 2010年10月16日   05 版)
    倪健中
    谢麟振
    周树兴
    王 凡

        ◆作为文化符号红段子与唐诗宋词元曲有同样的文化价值

        ◆红段子的﹃红﹄首先是中国第二是积极向上第三代表火爆

        ◆作为中国特色文化现象红段子将精短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红段子创造了新机制参与者的精神需求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特邀嘉宾:  倪健中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谢麟振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常务委员

        周树兴 《中国移动通信·移动世界》副总编         

        王 凡 北京国通联合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

        主 持 人: 连冰玉

        主持人语:由本报和中国移动共同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移动杯”全国红段子有奖征文大赛,于10月16日开始接受读者投稿。为更好地厘清红段子的概念以及发展过程和文化意义,10月14日,本报召开“红段子文化座谈会”,就有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红”在哪里?

        主持人:说起红段子,大家一般就会联想到“革命段子”、红色段子,这样理解对吗?

        倪健中:这样理解是很片面的。其实这个“红”除了革命以外,还有一个中国色彩,革命是其中一个元素,但是更大的是中国,我想在这里面首先是中国,第二是要积极向上,第三是代表火爆,红红火火。这个红要这么理解。

        谢麟振:红段子是红红火火的段子,所以这个“红”并不是一定要回到过去战争时代,革命时代那种。红段子这个概念可以承载中国在盛世的时候老百姓的生活寄托,他的理想追求,他的喜怒哀乐,甚至是他的悲伤。

        王凡:红段子的包容性很强,短小、健康,能够通过手机传播的文化形式都可以归成红段子。我们认为所有大众都能参与是红段子比较大的特色。另外,红段子的及时性很高,跟民间的接触比较多,不论你在任何地方,只要想起来了,马上就可以创作,马上就可以传播。

        周树兴:实际上红段子这个概念,从一开始到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范围在不断地扩大,除了短信这种形式现在还在继续发扬外,还包括一段音乐,一个漫画,一个彩信,类似像手机博客、微博之类,都可纳入到红段子范围内。只要你符合红段子范围要求,比如积极向上、反映时代精神、反映人们理想,很多积极概念的东西都算作红段子。

        倪健中:红段子是从广东发起的,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系统最完整,范围最广,它对全国的影响带动非常大。后来我们在福建搞了福段子,在上海搞了海段子,还有地方特殊的方言,特殊的风俗特点,特殊的人文现象,这实际上是在红段子大帽子下面,丰富多彩一点,它把地方特色搞起来。

        “红”了什么?

        主持人:刚才倪会长谈到,红段子从2005年在广东发端以后,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蓬勃发展,请问大家如何看待红段子的意义?

        倪健中:红段子是真正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大家都知道,西方文化是长句式的,中国文化则是短句式,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的诗词曲赋。手机媒体又把这种精短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现在手机上进行的各种私下或公众的创作传播,历史上是空前的。我们古代创作唐诗也好,宋词也好,元曲也好,参与的人都有限,现在通过手机媒体进行传播的时候,是空前的波澜壮阔。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它的积聚速度是很快的。你说唐诗是唐朝流行的还是宋朝流行的?说不清楚。但是今天的红段子创造出来,一下子几十万人就看到了。这个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其中汉字起了关键作用。这种文化现象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谢麟振:从社会思想的传承上看,最具有时空概念的是短语的文化、精短文化。我们可能记不住大的著作,但是很多短语非常深入人心。比如说唐朝中华盛世,大的著作很多,但是流传最广的是《唐诗三百首》;西方的经典文化有很多,但是我们记得最深的也是短语,比如爱迪生的“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红段子实际上也是短语文化的回归,承载了短语文化精髓。一个伟大的时代要有伟大的文化载体去承载它,我们如果能做到把当前时代最核心的东西,用短语文化作为载体传承下来的话,恐怕是千年以后流传最久的东西。

        倪健中:红段子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分分秒秒,传播知识,传播文化。它的整个战略意义,或者说文化价值,跟美国的大片、韩国的游戏、日本的动漫具有同等的价值,甚至还要强过他们。

        为何能“红”?

        主持人:在红段子大规模发展之前,充斥在手机屏幕上的更多的是“黄段子”、“灰段子”等,那么,红段子又是怎样“红”起来的呢?

        周树兴:除了刚才归纳的传承中国精短文化这个特点外,手机这种现代的传播手段,改变了人们对信息传播的看法和方式。这两点结合,给红段子传播创造了重要条件,也是它能够在今天发展壮大成长起来的最必要的条件。

        王凡:红段子之所以能够有生命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通信运营商推出了下载分成模式:段子下载转发积累到一定数量,运营商会给创作者一定比例的利润分成。这样,红段子就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活动,而是作为一个文化信息产品在经营,除了社会效益之外,还能产生经济效益。

        周树兴:把人民群众娱乐需求和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获利结合在一起以后,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模式。如果像过去那样单纯靠号召,大家的积极性会很有限,但是用经济杠杆去激励的话,马上就不同了。我们在广东搞的红段子大赛,最后最高奖是十万,上万的奖也不少,很多创作者从中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主持人:实际上它是将参与者精神的享受跟物质奖励结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创业的机制。

        谢麟振:对。这种商业模式非常适合于广大用户参与,去实现他的价值。短语文化,加上短信极其迅猛的传播能力,再辅以非常科学合理的模式,这样是有巨大的生命力的。

        怎样“红”下去?

        主持人:在红段子“红”起来之后,就其本身的发展来说,大家更关心的是,红段子如何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倪健中:红段子最初就是短信这种文字形式,但表现手段很丰富,有诗词、对联、民谣、寓言,甚至网络语言。到后来红段子变成彩信、视频、动漫,各种各样的形式全部发挥出来。这样的话,整个延伸形成了红段子产业。

        周树兴:红段子是作为一个品牌经营的,这个品牌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深化或者扩展。如果仅仅局限于某一种形式,它的生命力肯定不会顽强。随着信息技术传播手段不断地创新,红段子也必须不断创新,产业化发展成产业链。比如手机音乐,它可能是红段子中的一种,但是通过红段子广泛传播,也会对创作者、传播者形成新的产业链。

        倪健中:光创作还不行,还要传播,传播以后还要介绍各种技巧,增加趣味性。比如我们搞红段子春风万里行,搞各种红段子技能大赛,鼓励大家写段子、记段子、传段子,要逐步把整个手机文化做大。

        谢麟振:现在北京的小学里边已经把一些红段子作为新民谣加到课程里了,将来我们还应该在更多的学校开设红段子赏析课、创作课。

        谁来助推“红”精品?

        主持人:最近,光明日报和中国移动联合举办了主题为“谁不说咱家乡好”的全国红段子有奖征文大赛,你们如何看待这次大赛?

        谢麟振:光明日报是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重要媒体,红段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标志符号,具有与唐诗、宋词、元曲一样的文化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希望光明日报、中国移动继续做真正的中华精品文化。

        倪健中:我觉得光明日报慧眼识珠,抓红段子做得好。你们定的这个主题我觉得有两条:一个要体现人文特点,谁不说咱家乡好,每个家乡都有它的人文特点,首先是人的特色;第二,当地的风俗、民情,这些都是家乡好的很关键的因素。再一个我觉得要反映变化。家乡好,家乡变化,一个是不变的东西,一个是变的东西,这两个都是我们写家乡好的两个重要因素,如果在这方面对大众进行一些辅导,引导大家在这些方面做,我觉得很有意义。

        座谈会视频内容见光明网

        文字整理:陈建栋 摄影:高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