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哈尔滨:转变思路大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12日 01版)

        2010年,投资500亿元,实施打通断头路、建设铁路客站、改造400万平方米棚户区、内河水系治理等14项工程;投资350亿元,打造哈南工业新城;投资19.9亿元,实现科技创新园和产业园两园项目开工面积各100万平方米。

        北国名城哈尔滨,正在以罕见的气魄,为“十一五”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干部思想大转变

        2009年8月,新任哈尔滨市委书记盖如垠刚一到任,就带队前往沈阳、杭州等一些发达城市,行业对行业、部门对部门、窗口对窗口地找差距、取真经。经过一番理性思考和深入调研,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哈尔滨要想快发展、大发展,首先要向自身的思想症结开刀,破除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传统小农意识。“解放思想、自我超越”,盖如垠在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上向全市领导干部发出了勇于自我诊断、自我剖析的号召。

        以往,哈尔滨的企业项目从工商注册到实现项目开工建设,一共得跑14个政府部门、7个社会服务单位,经历34个办事环节,全程要取得27个审批备案手续。“思想的转变带来了工作方式的新变化。如今,开工手续办理往往是政府推着企业跑,我们对于每个企业入驻的大项目实行全程代办,从头跟到尾。一个项目办下来,大约能省下三分之一的时间。”哈尔滨高开区投资局局长程亚男说。

        哈尔滨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方面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在窗口和服务部门大力推行公示制、承诺制和问责制;确定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21条措施,开展了12个纠风专项治理,收费项目由原有的137项消减为84项,成为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中收费项目最少的城市;成立哈尔滨市非公有制企业维权投诉中心,企业权益得到有力保障。这些超常规的项目审批服务和亲商、帮商、富商的政策不仅使哈尔滨2010年大项目建设的投资额、增速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更坚定了百事可乐、英国联合食品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哈投资的信心。

        “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介绍,你直接负责并组织实施的最有意义的一项或两项工作,怎么抓的、成效如何、有什么启示?”这是市委书记盖如垠在干部选拔时亲自出的考题。对此,盖如垠坦言,“这两道题看似考‘说’,实则考‘干’。第一题旨在考察干部的价值观,看是不是、能不能为群众干事;第二题意在考察干部的实际能力和工作业绩,看能不能为群众干成事。”

        城市格局大调整

        “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工业新城,科技新城,北方水城”的合理定位——思想大解放不仅带来了全新的工作思路,更带来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大调整。“此次规划摒弃了以往低标准、低水平、城镇化的规划建设标准和模式,充分把握了世界城市发展的脉动,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局长俞滨洋说。

        “用20年时间,在462平方公里范围内,依托地缘优势、产业基础,打造一个工业特色鲜明、新兴产业集聚、城市功能完备、城市设计现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国际现代生态工业新城区。”为重振工业雄风,哈尔滨将遍地开花、小而散的工业开发区加以整合,集中优势打造哈南工业新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培育新兴产业。“哈南工业新城是拉开城市骨架、拓展发展空间、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20年后,这里将成为龙江最大现代产业集聚区、外向度最高的产业投资区、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助推器。” 哈尔滨平房区区委书记刘忻满怀信心地说。

        林立的塔吊、穿梭的车辆、轰鸣的机器、忙碌的工人……在哈尔滨松江北岸,科技创新城和北国水城的建设也如火如荼。

        据哈尔滨松北区区委书记丛科明介绍,科技创新城总面积为130平方公里,将建成黑龙江省科技资源最富集、科技创新成果最多、产业转化能力最强的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一流研发中心和国内外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提升松北区乃至哈尔滨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科技平台。

        如果说“科技兴城”为松北植入了跨越式发展的产业骨架,那么“以水定城” 则谋划了松北未来发展的景观布局。两者一“刚”一“柔”,让叠加而成的新松北既拥有高科技的产业支撑,又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生态之美。

        生活环境大改善

        “在这个大院内,居民把自己的轿车停在大街上,把车库倒出来给我们住。干活用的推沙车也是居民提供的,我在哈尔滨市各建筑工地干了6年多了,从来没碰见过这么受百姓欢迎的工程。”谈起哈尔滨开展的居民庭院环境整治工程,来自吉林省公主岭市的工人徐守辉乐呵呵地说。据了解,为解决因“土”致“脏”的城市顽疾,7月1日,哈尔滨打响了裸土地面硬化绿化集中整治战役,力争利用一个半月的时间,重点整治二环以内的裸土地面。目前,哈尔滨市已完成庭院整治1136个,200万老百姓受益。

        以往,一提起哈尔滨的交通环境,“翻浆”、“破损”成了代名词。2008年,哈尔滨道路完好率仅为75%,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最后一位。“很多外地客人抱怨哈尔滨的路破,身为哈尔滨人感觉脸上无光啊。”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今年终于路改了,虽然现在也堵,但是我们看到了希望。”据了解,2010年哈尔滨对326条(段)街道进行维修,投资145亿元,新建和改扩建道路144条,新建各类桥(涵)19座。维修、新建、改造的道路总数占现有街路1/5左右。

        现在的哈尔滨,不仅路通了,而且百姓的居住环境也大大改善了。2010年,哈尔滨市完成棚户区改造400多万平方米,新开工建筑面积1800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600万平方米。不仅没有出现“拆迁难”,反而创造了城市拆迁史上规模最大、拆迁时间最短、拆迁户数最多的纪录:85天拆迁237万平方米,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哈尔滨市房产住宅局局长季卫国说:“政府出台的每项政策,不仅不让棚户区内的任何一户百姓因棚改而失居,还要通过棚改为更多的低收入群体提供公租房及周转房等保障性住房。正是这些惠民、利民的政策,换来了百姓的全力配合与支持。” 

        “哈尔滨变靓了!”很多外地人来哈尔滨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随着‘一江居中,两岸繁荣’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个以松花江为纽带和中轴线的大哈尔滨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哈尔滨市代市长林铎满怀信心地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