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专家视角

    作者: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10日 06版)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厦门大学联合发布了“2010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质量调查”,对我国32个重要城市进行了城市公共服务质量的排名(公共服务包括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多项指标)。其中,苏州击败各省会、直辖市,稳居第一,而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排名靠后。

        【观点】城市化二次转型不容错过

        仇保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积极评价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我们不能回避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伴随机械化而来的交通拥堵;农民入城后能耗提高,城市面临的能源危机;城市化进程中盲目扩张带来的耕地流失;水资源的缺乏等等。中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就是城市的第二次转型,这种转型从目的上来说,就是从追求经济效益的城市化转变为使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化,在规划建设模式上则要求对自然生态干扰最小,即新型城镇化。

        【观点】城市化要速度与质量并重

        王玉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城市化要看城市发展的速度,还要看城市发展的质量。不能仅仅将人口居住在城市称为城市化,还要以这些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来衡量城市化。比如巴西的一些大城市有很大面积的贫民窟,其住房和基础设施非常简陋,失业、犯罪率很高,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剥夺以后来到城市;但城市也没有适合的工作,或者只有工资很低的工作。这样的“城市化”并没有使他们过上美好生活,达到其进城的初衷。中国现在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不能盲目扩张,提高城市化的质量非常重要。

        【观点】很多城市陷入“规模崇拜症”

        李学锋(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研究中心博士):中国很多城市的发展方向都陷入了好大喜功的“规模崇拜症”,似乎超大才有分量,超大才是发展,才能博得眼球效应和形象效应。有调查显示,全国2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就曾有183个提出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设想。但在相关部门近期评选的“中国最不适合居住”的城市中,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竟然榜上有名。 

        【观点】城市主体不是物质而是人

        李迅(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社会城市与人民城市是从社会与人的角度来考虑,更多地强调城市是大多数人的城市,更多地追求公平与和谐。人民城市除了把人作为城市主体来看待外,还要追求大多数人的幸福,而不是追求少数人的利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城市的研究比较物化,比较看重物质方面的东西。而城市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美好而存在的,城市的主体不应该是物质,而应该是人。

        【观点】主体功能区应低碳化

        郭万达(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城市化是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理论上讲,城市集中化应该比分散在农村居住更加低碳。但现实中,同样的生活水平下,城市生活是高碳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进行功能划分。主体功能区必须和低碳的发展相吻合,在考虑资源承载力的同时,把低碳发展的理念纳入进来,走低碳经济的道路,以应对气候变化,减轻资源环境压力。低碳化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落实关键是政策,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碳交易机制,加强政策体制支持,进行人口减载,提高公共服务,将低碳发展的理念渗透到主体功能区的全过程。

    (本报记者李慧、颜维琦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