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西藏,一个连氧气都吃不饱的“地球极地”。西藏军区多措并举保障部队战斗力提升,在3000多公里边防线上,开创了驻守高原边关的众多奇迹。
“吃”出战斗力
西藏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生产力低下。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官兵主要靠吃冻肉、脱水菜等维持生存。官兵们不同程度患有头发脱落、嘴唇干裂、指甲凹陷等维生素缺乏症。
吃,连着官兵健康,更连着部队战斗力。自进军西藏以来,西藏军区各级党委班子都将“吃出战斗力”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据西藏军区司令员杨金山介绍,为改写驻藏官兵吃不上鲜菜的历史,仅1994年至1997年间,军区就投资3000多万元,大力完善军分区、旅团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他们与军地科研单位合作,建成“拉萨农业生态实验站”,实验推广蔬菜、粮食等优良品种159个,并从国外引进科技含量高的名、优、特、稀品种,实行“洋菜中种、南菜北种、夏菜冬种、野菜家种”,部队全年实现蔬菜自给达8个月。
西藏军区近年还相继推出六菜一汤“营养套餐”和加入雪莲花、灵芝、党参等具有抗缺氧功效天然药材的“抗缺氧套餐”。如今,就连在西藏最偏远的边防哨所,也能做到“营养套餐”天天吃,“抗缺氧套餐”周周有。驻守错那的边防某团官兵感慨万千:过去走路都喘粗气,现在三五天就巡逻一次,感觉依然轻松。
雪域营盘新
长期以来,“住房难”一直影响官兵卫国戍边。
在总部和成都军区关心支持下,西藏军区自2008年起投入专项经费,对数十个边防一线营房进行全面整治。他们组织建筑、电力等部门的专家20多位,10多次奔赴边防一线调研,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手段20多项,彻底地解决了边防住房难、取暖难问题。海拔5300多米的查果拉哨所年均气温零下9℃,夏季常因永冻层软化致哨所地基塌陷。西藏军区采用片石气冷、深挖灌浆等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截至今年7月,西藏边防一线点营房整治两年规划顺利完成,边防一线哨卡官兵全部迁入宽敞明亮、设施配套新营房,室内温度平均提升5至10℃,并节能30%。同时,战备库室、文化娱乐室、电视、电话、网络等设施一应俱全。
安居推动乐业。“保暖营房”使戍边报国的热情持续高涨,一批高学历人才主动要求留了下来。目前,西藏军区研究生学历已从2001年的28名增加到379名,本科学历所占比例也从2001年的27.8%提高到现在的79.8%。
告别高山病
西藏军区历届党委都把官兵健康看得比天大,将抓健康的接力棒一届届传承至今。
1955年10月,西藏军区总医院设立高山病科,从生理、生化等基础环节对高山病进行探索。
此后数十年,西藏军区持续将大量经费投入到高山病药物的研制上。1993年,我国防治高山病的第一种口服药物——红景天口服液、红景天胶囊在西藏军区总医院研制问世,1999年,“高原康胶囊”、“花虫胶囊”等一批防治高山病的强效药陆续研制成功。从此,困扰中国乃至世界的急性高山病被彻底攻克。
2007年,西藏军区成功研发《官兵健康体验信息管理系统》。依托这一系统,他们将健康指标细化为30多个具体要素,给全区官兵一一建立了“健康档案”,并明确规定:官兵的住院、就诊、体检等情况必须记录在案。健康档案的建立,不仅为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且让官兵健康保障形成良性循环。2009年底,西藏军区卫生部门的调查显示,健康档案的建立以及抗高山药物的广泛使用,使边防官兵急性高山病发病率由80年代的60%,下降到现在的10%,急性高原病救治成功率达到99%以上。近10年来,部队在45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驻训27次,没有出现过一次非战斗减员。
昂扬“精气神”
“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这句顺口溜,曾是西藏边防官兵业余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
西藏军区政委郎友良说:“在西藏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里,官兵们戍边卫国光靠铁的纪律不行,必须有那么一股子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为保证官兵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西藏军区将文化建设纳入部队建设总体规划,建成团以上单位军史馆33个、基层单位荣誉室716个,建成军乐队、龙狮队、秧歌队26支,创造了“雪域边疆文化工程”和“军营网络文化平台”两大文化品牌,满足官兵求知、娱乐、健身、成才等多方面需求。
为“给官兵一个好心情”,西藏军区近年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每年组织200余名心理骨干下连“当兵”,帮官兵排忧解难;开通心理服务热线126部,在局域网上开设“官兵留言”、“情感互动”等栏目,提供心理沟通平台。今年7月,西藏军区还建成首个高寒山地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场,官兵们在“飞越自我”、“凌空跨越”等心理行为训练中缓解恐惧、磨砺战斗豪情。如今,西藏军区已形成心理医生、政工干部、卫生员和思想骨干“四位一体”心理服务人才队伍体系,建成“团有心理咨询室、营有心理辅导站、连有心理服务员”心理服务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