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0日 星期五

    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 光明日报 》( 2010年09月10日   03 版)

        内容提要

        ●兴办经济特区打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大门。经济特区的辉煌成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生动缩影。

        ●经济特区以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话”,走出了一条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之路。经济特区率先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大胆地进行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为全国推进改革开放探索了道路。

        ●经济特区的责任与使命同在。这就要求,经济特区必须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形势,瞄准新目标,抓住“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特别能创新”这一特区的新内涵,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

        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一个伟大创举。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关怀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办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发挥它们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深圳等经济特区发展的辉煌成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生动缩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印证。中央作出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经济特区的发展道路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之路!

        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实践,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兴办经济特区打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大门。

        1977年,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中国百业待兴。当年11月,复出后的邓小平第一次视察的首站,选择了广东。在深圳,邓小平的眼光紧紧盯住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这个小渔村。那一年,当地农民一天的收入不过1元人民币,而香港农民一天的收入却为60多港元。如何尽快让中国的百姓富起来,中国如何尽快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成了邓小平深入思考的一个重大难题。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新时代。1979年4月,广东、福建省委向中央要求利用邻近港澳等有利条件,实行特殊政策,吸引外资、扩大出口。邓小平听后十分赞同,他说:“就叫特区嘛。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向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中国创办经济特区。美国《纽约时报》惊叹: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轰然鸣响。此后,深圳等经济特区“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勇往直前,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并且,通过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和强力引擎,我国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历史跨越。

        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地,究竟如何办,怎样办,对全国改革开放的道路如何走具有破局的重大作用。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发展一旦遇到风雨险阻,其他地区的改革开放就会裹足不前;而经济特区发展顺利,其他地区搞改革开放的信心就会更足。特别是在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等事关改革开放方向的重大问题上,各种争议、各方眼光都聚焦到经济特区上。每当改革开放处于重大的历史关头,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总是亲临经济特区,指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描绘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壮丽画卷。

        1984年,邓小平看到深圳由过去的渔民村变成“户户小洋楼”,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在厦门,他又要求“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同年,中国进一步开放了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接着开辟了“长三角”、“珠三角”,福建“厦漳泉”等沿海经济开放区,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一次来到深圳经济特区等地视察。他强调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深圳等经济特区在我国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经济特区不仅收获了奇迹般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孕育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我国形成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新的时代文化精神。改革开放30年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而经济特区正是孕育这一时代文化精神的重要土壤。经济特区创造的发展奇迹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在“杀出一条血路”的过程中,经济特区不断在思想观念和精神层面上自我超越,敢于冲破 “左”的思想束缚,不陷入空洞争论,不随意给新生事物贴上姓什么的标记,不畏惧各种误解和非难,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大胆试,大胆闯, 催生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一系列新理念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全国人民,并引领和推动了全国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创新。

        经济特区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推动科学发展和实现自主创新中发挥排头兵作用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主题,而在这个过程中,直到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真正走上快速发展之路。而在这当中,经济特区率先冲破封闭僵化的发展模式,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潮流紧密相连,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前驱开路。

        30年来,深圳等经济特区以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话”,不仅走出了一条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之路,而且,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改革理论和经验上的准备较以往更为充分。经济特区率先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大胆地进行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在计划、投融资、流通、劳动工资、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和政府自身改革等方面体制改革中走在前面,为全国推进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比如,率先打破所有制,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率先打破计划体制坚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最早探索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以及外汇调剂、人才、产权、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率先打破“铁饭碗”,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随着改革深入发展,特区又率先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上步入“深水区”,深圳最早实行“大部制”改革,创造性开展“行政三分制”改革和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珠海率先按照加强政府与社会合作共同治理的新理念,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这些体制创新上的一个个突破,为全国体制改革探索了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经济特区都起着率先开辟、创出新的发展路径的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特区利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成功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企业,开始了跨越式工业化进程,创造了经济建设的“特区速度”。进入20世纪90年代,比较优势开始发生变化,特区主动调整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变为依靠效率提升,尤其是深圳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用腾出的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进入新世纪,面对世界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特区牢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大力度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实施“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文化强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经济特区在自主创新上的巨大成就,展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新形象,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发挥了示范作用。经济特区率先摒弃片面追求速度的增长方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比如,深圳在2005年率先提出建立“自主创新型城市”,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深圳的科技园区形成了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力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了产业结构,形成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0%。如今的深圳特区,已从加工基地转变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地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创意之都,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走科学发展道路取得的新面貌。

        经济特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经济特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今天,对于深圳等经济特区“先行先试”而言,责任与使命同在,信心与勇气依旧。从经济特区本身看,特区虽然在改革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一些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的改革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一些尚未触及的领域还亟待改革攻坚和“啃硬骨头”。这就要求,特区必须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形势,瞄准新目标,抓住“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特别能创新”这一特区新内涵,坚持保持“特”的品格、“特”的地位、“特”的面貌,继续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这一时代文化精神,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

        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需要经济特区继续大力加快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必须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围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资金使用效益、发展循环经济上下功夫,大力建设“效益特区”、“低碳特区”。更加自觉地把自主创新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推动经济增长进一步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着眼于拥有更多的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名牌,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建设自主创新新高地。坚持统筹兼顾,着眼于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一步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

        经济特区要保持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的历史地位,就必须重点突破,率先建立科学发展的新体制机制。要根据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对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先行先试;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先行先试;对国家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合作的重要事项先行先试。要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在深化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上取得新突破,在全面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上取得新突破。以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着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以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为重点,加快形成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以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为重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为重点,着力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以深化粤港澳紧密合作为重点,促进形成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体制机制。以造就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干部队伍为重点,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执笔:蒋斌、温宪元、廖胜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