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09日 星期四

    真棒!石雪晖

    作者:本报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龙翊雯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09日 04版)
    石雪晖喜看葡萄丰收 唐大柏摄

        9月6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结果揭晓,湖南农业大学果树学专家、博士生导师石雪晖教授获此殊荣。提起这位61岁的教授,她的学生个个竖起大拇指:“真棒!”

        在读博士韩艳婷评价石雪晖——

    她像农民

        看石雪晖教授朴素的穿着打扮,像一个农民。她在科研基地锄草、施肥,一招一式就是个农民。有时候我们也笑她,您得有个教授像啊,别太土了。可她说:“我们学农的是要下田搞实验的,穿太好就不方便了。”她经常告诫我们:理论不能离开实践,果实不能光长在黑板上,论文要写在农民的地里。她近年来公开发表的88篇论文,主编或参编的7部专著,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主持国家教育部留学生基金课题等11项课题成果,都是从农民的土地里研究出来的。石老师先后带过的28个硕士、博士研究生,无一例外都参与过下乡实践活动。

        石雪晖从教34年,一直承担着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9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无论哪个层次的课程她都求精、求实、求深。她探索了一套让学生自学课程、备课试讲,老师全程引导、课后评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她还时刻提醒我们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2008年,石老师去法国、英国学习考察国外先进葡萄种植技术。正值两名硕士毕业论文初稿提交的时间,当时我们以为石老师出国了,论文就不必做大的修改了。没想到石老师在国外考察之余,完成了两篇长达70页论文的修改。

        07级硕士研究生、长沙市中崛果业公司技术员陈湘云提起石老师的称呼——

    湖南果树110

        农民称石老师为:湖南果树110。

        石老师10年攻关,克服了南方高温高湿高效栽培的技术难题,先后研究出10大配套技术,打破了欧亚种葡萄不能在南方种植的神话,技术位居国内领先水平。现在已在湖南及周边省市推广欧美杂种葡萄及欧亚种葡萄(提子)10万余亩,创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她主持的国家教育部留学生基金项目“葡萄新技术育种”等11个项目对湖南农业结构调整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光有科技成果不行,得转化为生产力。她开始了义务下乡,向农民推广技术。据统计,20多年时间,她先后来到湖南、湖北、江西等省56个县市传播农业科技。她的号码对所有农民公布。农民的果树出了什么问题,一打电话求援,石老师要么在电话里指导,要么就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上门解救,车船票都是自己掏。时间一长,农民说:石雪晖好比湖南的果树110。

        一个教授成为农民最信赖的“110”,这个荣誉让每一个学生肃然起敬。为农民服务,为建设新农村贡献力量,成为她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行动。

        07级硕士研究生曹雄军忘不了学校的音乐剧——

    《葡萄教授》

        石老师对学生说得最多的是:“你们永远都是我的孩子。”

        石老师不光是说说而已。那天我们在修剪葡萄时突然下起大雨,带的伞不够,石老师硬是把自己的伞塞给我们,转身就骑着自行车回家。看着老师在雨中蹬着自行车的背影,我们的眼睛模糊了。

        是孩子就有犯错的时候。为保证学习质量,读书期间石老师不允许我们私自打工。学生陈湘云家经济条件不好,偷偷去做家教赚点生活费。老师发现了,先是批评湘云不该瞒着她,又拿给湘云五百元钱做生活费。湘云说:在石老师这里感觉就在家里。

        大四那年我在实验基地里实践,学习打农药。石老师手拿喷杆,仔细教我正确使用。一阵风吹过,细细的药水珠向我们飘来,石老师立刻斜了身体把它们挡住。有害的药水珠轻轻地附在了她的身上,却沉重的砸在我心里。我要抢过喷杆,老师不让,她说,“农药有毒,你们年轻人受不了,我老了,手皮厚,比你们抵抗力强一些。”石老师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保护着学生。

        我们农大的学生把石雪晖老师的事迹编成了校园音乐剧《葡萄教授》,同学们一届一届毕业,可石老师的故事,石老师的形象像传家宝一样,届届相传,成为同学们最珍贵的记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