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旗袍、红罩衫、利落的短发尽显成熟干练——“江姐”的革命者形象早已深深地印入了观众的心中。然而,电视剧《江姐》却表现了更为丰富的江姐,她青春四溢、浪漫单纯,她从一个年少青涩的普通党员成长为革命英烈的经历,她在革命历程中的特殊情感经历和丰富内心世界让观众为之牵肠挂肚。央视一套刚刚播完的电视连续剧《江姐》还原了一个多面的“江姐”,不仅引爆了荧屏新一轮的收视热潮,在业界也产生了巨大反响。
信仰和理想不可或缺
彭壮壮(江竹筠烈士唯一的亲孙子。生于1974年,少年时代赴美国学习,后毕业于哈佛大学,现担任美国麦肯锡公司北京分公司负责人)
国家不能没有精神,没有灵魂。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实际上对任何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来讲都很重要。因此,信仰和理想的重温需要每代人来做。尤其现在这个时代,市场经济之下,浮躁之风袭来,有人甚至怀疑起献身精神的存在,在这个节骨眼上让人们理解革命者是怎么成为革命者的,就显得格外有意义。首先,先烈们的革命意志主要来源于情感世界。他们并不是不顾家、不爱亲人。相反,他们非常重感情,有着一份大爱之心。正是这份大爱之心支撑着他们献身的信念。以前的文艺作品大多表现奶奶英勇的方面,而这部电视剧表现出奶奶细腻的情感,我从中看到了奶奶对祖国、对人民、对亲人的那份大爱,显得更加真实。
文艺作品应号准当代社会心理的脉搏
曾庆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版《江姐》的成功,有力地说明了,优秀的电视剧作品一定要号准社会心理的脉搏,应对各种新变化,满足审美艺术的新追求。所谓社会心理的新变化,是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信仰一再受到冲击之后,许许多多的人清醒地认识到,伟大和崇高,战士和英雄,永远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所谓审美艺术的新追求,是人们受到了眼下太多的庸俗、低俗、媚俗的落后乃至腐朽的非审美文化的精神污染之后,更加呼唤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新版电视剧《江姐》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文学和艺术作品,要想获得思想和艺术的成功,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永远都要保持一种高尚的境界和博大的情怀。
史料研究同文艺创作结合的成功典范
厉华(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书记、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
建国以后,以红岩为题材的电视剧、舞台剧、快板剧等有很多。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平均4、5年就出现一个关于红岩题材的创作。而30集电视连续剧《江姐》却显得十分与众不同。它把历史的真实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给以再现。剧中没有概念化、政治化的东西,而是用细腻真实的情节表现共产党人的立场坚定和对党的信仰的绝对忠诚。该剧对人物刻画上符合常理,例如叛徒刘合廷的蜕化叛变过程,他先是一步步蜕化变质,敌人利用他的弱点,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最终使他堕落为叛徒,这种逻辑过程的真实展现让人感到历史曲折可信。
此外,电视剧《江姐》是史料研究同文学艺术的结合成功典范。编剧在3年多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素材,经过导演等主创人员的二度创作,终于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精品。
(文字整理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