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夕”将至,有关“七夕”的各种活动也在许多地方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近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开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中国七夕文化论坛。论坛上,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七夕节”是七夕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然而,如今“七夕节”的知名度比不上“情人节”,甚至有人片面地把“七夕节”仅仅当作“中国的情人节”。这些,显然是对“七夕节”文化内涵和精神不甚了解,使得“七夕节”失去了原本的魅力。
实际上,“七夕节”是我国最具有浪漫色彩的节日,也是古代少女、闺妇最看重的节日。因主要的参与者是少女,活动内容以乞巧为主,也被人们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即农历七月初七,正值夏秋,晴朗夜空,明亮的牵牛星、织女星分居东西两边,隔河相望,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于是便有了“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的习俗。相传织女是一位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于是这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求织女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技法娴熟,并赐给她们美满姻缘。而这种美好的期望,不单是男女之情,还有妇女们提高自身生活技能的殷切希望。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七夕节”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对人类最普遍的两情相悦过程的文化升华,具有生命本原的意义。其中,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最集中的表现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七夕节”更具有夫妻相爱、和睦生活、精致人生、全家幸福的期许和意蕴。当前,社会上许多人只知道“情人节”而不知道“七夕节”,或把“七夕节”仅仅当做“中国情人节”,显然是丢掉了“七夕节”的魂。
如今,不少商家也错把“七夕节”当“情人节”,一味地注重了“中国情人节”中的“情人”意蕴,而忘却了其他的文化内涵。更有商家在“拉拢”人心方面煞费苦心,各式各样的营销手法层出不穷,例如,举办婚嫁体验,男士DIY礼物等。可消费者对此似乎不领情。究其原因,七夕促销噱头与西方情人节过于雷同,钻石、黄金、铂金、翡翠等与七夕节日气氛难以“匹配”,缺少“七夕节”的文化底蕴。国内商家推出的产品设计大部分缺少东方情调,开展的活动也少了“七夕”独有的韵味。
又一个“七夕节”来临了。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广为传播“七夕节”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七夕”民俗活动,才能让“七夕节”根植于人民群众生活的土壤中逐步成长,并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