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文化格调是文化在价值观、审美观、情感观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总体倾向与基调。从根本上看,格调体现出的是导向。文化产品、文艺作品等文化载体体现出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雅与俗等格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道德追求、审美情趣。特别在大众传媒日趋发达、传播渠道日益多样的时代背景下,格调的导向作用更加突出。
格调,反映文化的品味、境界,体现文化建设的趋势、走向。近年来,文化产品、文艺作品在数量倍增、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着格调不高甚至低俗的问题。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流相比,这些问题虽然只是支流,但社会影响广泛、消极作用日显。
格调问题关乎导向,影响长远,需引起高度重视
格调体现价值导向。尽管文化的形态、作用非常广泛,在最高层次上文化所体现的是人们共同的理念、思想、规范、秩序。只有格调健康的文化,才能赋予人们正确的思想、远大的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文化建设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在变化变动中一以贯之。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中推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大型文献专题片《辉煌六十年》、电影《建国大业》、电视剧《解放》、“爱国歌曲大家唱”等作品、活动,格调高雅、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凝聚了党心民心,成为激励人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而格调低俗的文化产品、文艺作品所体现出的往往是落后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导向。今年上半年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中,一位女嘉宾“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微笑”的言论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这样的节目内容背离中华传统理念、传统美德,冲淡甚至放弃了人们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格调体现道德导向。积极进步、具有时代精神、民族特点和社会担当的道德导向,是文化的生命线。优秀的文化产品、文艺作品总是形象地体现现实社会的要求与走向,以强大的、进步的道德力量影响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塑造引领作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等论断,都强调“文而化之”、“以文化人”。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优秀文化产品、文艺作品都体现出鲜明的道德导向,一部电影、一篇小说、一支歌曲让人们在看了、听了之后,就知道爱什么、恨什么、崇尚追求什么。而时下的一些电影、电视剧中,这种道德导向淡化了,是非善恶的界限模糊了。一些商业大片除了靠场面的宏大、演员的亮丽吸引观众眼球之外,鲜有道德导向的内容、价值观念的引导。一些电视剧甚至将反常伦理现象作为剧情主要推动力,《我的丑娘》、《我的丑爹》等苦情戏放大苦情的倾向,很容易造成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偏差。
格调体现审美导向。文化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从野到文、从粗到细、从低到高、从俗到雅、从源到流的历史发展与继承过程。在社会制度先进、群体活力勃发、思想观念活跃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品、文艺作品应该靠其内在的思想活力与外在的精神张力引导大众的审美趣味。近年来,文化在空前繁荣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味迎合低级趣味、满足刺激观众感官的媚俗倾向。从芙蓉姐姐、凤姐,再到犀利哥,“娱乐以丑为美”的风气颇有空间、市场,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一些人浮躁、无聊、猎奇的心态。作为文化产品、文艺作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既要热情支持并大力满足人们正当的、健康向上的文化需求,又要勇于抵制病态的、充溢低级趣味的需求,特别是要克服因过分追求通俗走向低俗、媚俗,防止造成大众审美层次的普遍降低。
格调问题涉及广泛,表现不同,体现在多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商品化、城市化对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文化格调呈现出世俗化、大众化等特点。与之相适应,一些文化产品、文艺作品淡化了集体主义宏大叙事对价值导向的循守、对精神追求的执著,产生了思想虚脱和精神贫乏。从文化项目到文化产品,从互联网到手机,从荧屏声频到出版物,媚俗、恶俗、低俗等格调问题屡禁不止,已经成为了文化建设的“毒瘤”。具体表现为:
一是功利化。片面地认识处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过分强调商品属性、经济效益,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过分强调舞台艺术和电影上座率、电视节目收视率、网络点击率、出版物发行量,寻找所谓“卖点”,淡化了科学、正确、积极、先进的价值导向与精神追求。文学艺术领域尽管“新锐”、“新写实”、“后现代”的口号层出不穷,但却少有力可扛鼎的作品出现,电影、电视剧、出版物发行数量成倍增长,但其所葆有的艺术感召力、社会影响力却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迫切期待。
二是符号化。片面地理解文化的内涵和功能,过分强调文化的物质性和文化建设的经济功能,忽视文化的价值功能,文化成了“符号”、“名片”。一些地方在利益的驱动下不顾基本事实和文化艺术的价值标准,千方百计强调当地文化的独特价值,以获取更多的社会关注度和商业利益。申遗、修庙、挖古墓,许多假的古建筑拔地而起。历史名人包括文学作品虚构的人物甚至是负面人物的故里都成了各地激烈争夺的对象。值得反思的是,在历史热、故里热、古墓热中,很难从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相反更多看到的却是经济利益给文化打上的僵化烙印。
三是趋同化。时下,一些文化产品、文艺作品忽视了面向公众的社会责任和必备的审美精神,过分强调市场的需求,把低俗当作通俗,热衷于速成、精心于炒作,源源不断地炮制“力作”、“巨制”,投机取巧、盲目跟风,肤浅浮躁、缺乏创意。从前几年的清宫戏、唐宫戏、民国戏,到近两年的谍战剧、悲情剧,再到各地扎堆儿推出的《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等相亲交友节目,“超女”、“快男”、“伪娘”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娱乐风暴。娱乐过度传播的背后显现的是思想和艺术的贫乏。
格调问题性质不同,成因复杂,应采取不同对策
格调低俗问题领导关注、社会关注、群众关注。解决格调低俗问题、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应继续坚持一手抓发展繁荣,一手抓加强管理,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以解决。
一是坚持正确导向。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我国社会生活多元多样多变特点更加明显,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越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情况下,越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精品,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进发展的功能。
二是明确监管责任。把部门管理与行业监督结合起来,形成他律与自律的合力。综合分析研判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互联网等不同文化领域存在的低俗问题,进一步明确与细化低俗文化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增强有关工作的严肃性、可操作性,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同时,加强对宣传文化系统各类行业协会的领导,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从业准则、规范、要求,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营造舆论氛围。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氛围、文化生态。而文艺批评作为沟通艺术家和欣赏者的桥梁,是营造健康和谐文化生态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的“守望者”、“防火墙”。针对当前文化格调问题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应充分发挥文艺批评在引导文艺创作、提升审美情趣、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宣传正确的创作思想,推介优秀的文艺作品,讴歌主流价值取向,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