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300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济学教材可以说汗牛充栋,但真正肩负起传承经济学研究成果重任的经济学教材并不多。1776年亚当·斯密完成了他的鸿篇巨著《国富论》,之后,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是跨越三百年对经济学代表性成果的三次大的综合,每次经济学的综合同时孕育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趋势。萨缪尔森之后,斯蒂格利茨和曼昆的《经济学》和《经济学原理》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试图作出重大改进,以凸显20世纪末期经济理论发展的主流趋势,即用日益重要的宏观经济理论构筑可靠的微观经济基础,实现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有机统一。
经济学教材的创新着实不易,必须有这样几个条件:作者要长期致力于经济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并在多个领域有建树,是经济学这个学科的领军人物,贴近社会经济生活并善于观察和深刻理解社会经济生活,可以说这三点克鲁格曼都具备了。
克鲁格曼先后求学于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又先后于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82-1983年间,在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任职。保罗·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贸易,是新贸易理论的奠基人之一,该理论把对国际贸易的分析建立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之上。他对国际金融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货币危机的分析。由于他在经济学的多个分支颇有建树,使他成为20世纪末以来经济学基础理论领域最受瞩目的新秀和原创型的经济学领军人物,他还有两次成功预言:一是1996年他在《流行国际主义》一书中大胆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二是2006年他根据美国进出口的数量前瞻性地预测了美国的经济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最近,他的一部理论体系新颖的《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吸引了众多专业和非专业读者。
书中以个人选择作为逻辑起点。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学从供给和需求出发,分析市场机制的运行的分析框架。许多经济学家发现,供给和需求可能并不是经济学的最佳起点。相反,由于供给和需求是建立在个人选择基础上的,一旦将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建立在个人选择上,许多看似无关的现象就具备了内在统一的逻辑架构,从而可以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正如凯恩斯所说:“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个可直接用于政策的无可争议的结论。它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教条,它是一种思维工具,可以帮助掌握了这种工具的人得出正确结论。”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的巨大的吸引力在于,书的许多内容来自身边的经济学。在“追根究底”栏目里有“为什么租金管制制度会在纽约得以持续”、“为什么下雨时你打不到出租车”等普通大众关心的问题,在“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栏目里有“为什么仅有钱是不够的”、“对钻石的垄断永远存在吗”、“廉价销售、厂家直销和幽灵城市”、“商业周期被驯服了吗”这些学者和百姓共同关心的问题。
克鲁格曼说,我们想写一部不同类型的教科书,一部更多地关注让学生理解经济模型如何应用于现实世界的教科书。书中一直强调经济模型并非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公众理解现实世界和解决许多难题的方法。经济学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而非在写作中体现经济学的技巧。这样的写作风格反映了作者对读者的承诺:一种从初次学习者的观点组织写作素材的承诺,一种使素材变得引人入胜的承诺,一种使探索充满喜悦的承诺。所以本书每章开始时作者都遵从如下格言落笔:“如果你写的第三句话还没有把读者吸引住,那你就失败了。”
可以说读这样的书,从来不会感到晦涩,相反,作者总是用一些精准的案例和优美、幽默的语言来将一个个深奥的原理阐释得浅白、明确。在这时候,作者不再是一位咄咄逼人的经济学家,而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了。有人这样说“克鲁格曼是凯恩斯之后文笔最好的经济学大师”,读完此书后你会深深地体验到,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