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8月04日 星期三

    身边的感动

    金兴安:“农家书屋”感恩乡亲

    《 光明日报 》( 2010年08月04日   06 版)
    图为蒋集初中学生在书屋课外阅读。(资料照片)

        “书屋办在家门口,一有空闲去遛遛;读读书、看看报,一分钱都不要。”在安徽省定远县蒋集乡,一个藏有各类图书4万多册、全天候免费开放的“农家书屋”成为乡亲们的骄傲,也成为丰富文化生活的乐园。

        说起这个“农家书屋”,背后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作家感恩社会、回报乡亲的动人故事———

        建设这个“农家书屋”的,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出版集团编审金兴安。金兴安就出生在地处定远、肥东、长丰三县交界的蒋集,生活在这块位于江淮分水岭上的贫瘠土地上。1960年,金兴安刚上小学二年级就不幸沦为孤儿,无家可归的他,靠着东家大婶送碗粥,西家大叔送碗汤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生活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

        “从那时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播下感恩的种子。”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感恩乡亲的金兴安,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并长期坚持业余文学创作,不仅写下了数以百万字的文学作品,还曾自费采访了全省17个市、66个县,完成了30万字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安徽大采风》的创作,讴歌改革开放,记录时代风采。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自学和奋斗,金兴安被破格晋升为高级职称,荣获了“全国职工自学成才者”的荣誉称号。

        环境、地位变了,感恩的心始终没有变。面对家乡在文化生活上的贫穷和落后,金兴安决定把自己的几千册藏书和多年积攒的数万元稿费和奖金全部捐献出来,为乡亲们创办一个农家书屋,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贡献微薄之力。2004年7月,书屋建设正式启动,金兴安从选址、设计、建筑、采购,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在筹建的1年多时间里,他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往返合肥、滁州、定远、蒋集乡等地达38趟。书屋主体工程藏书馆上大梁,饱受椎间盘突出之苦的金兴安,戴着钢板腰围带,吃了止痛片,咬着牙来到工地现场。

        2005年10月28日,由金兴安提议并捐书捐资在家乡创办的安徽省第一家农家书屋建成并正式启用。昔日偏僻的乡村一下子热闹起来,乡亲们成群结队地涌向书屋看书、看报、看光盘。金兴安办书屋的消息,同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许多老领导、知名作家、艺术家纷纷给书屋寄来他们的作品和藏书,共青团安徽省委、省少工委把书屋确定为“民族精神代代传·省少先队教育基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批示:“办好农家书屋意义重大。金兴安同志为农民群众办了一件好事和实事。”

        “过去鱼总是养不大,死的多。”西庄村农民熊传运在书屋查阅了《养鱼技术300问》,按照书上的方法养,就杜绝了死鱼现象。金巷村养猪专业户金其如从《现代养猪技术问答》中,懂得母猪产前一定要限量喂养,否则就要死胎。从4年前饲养十几头发展到今天的母猪、仔猪、肥猪共有400多头,成了全乡闻名的养猪大户。

        承载着浓浓感恩心愿的“农家书屋”,切切实实丰富着乡亲们文化生活、为乡亲们带来了农业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的初衷,金兴安的心中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本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