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珠海8月3日电(记者杨连成)珠海把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考评指标,从2011年起实行党政“一把手”文化责任工程,市、区两级财政文化事业经费支出(除基建外)每年不少于1.5亿元,每年拿出2000万元扶持文化产业发展,1500万元用于文物保护,1000万元采购公共文化产品,900万元扶持和奖励文艺精品,500万元为公共图书馆增添新书。另外还投资近30亿元推进珠海歌剧院等一批重大文化工程建设。记者从昨天召开的中共珠海市委六届八次全会上了解到,珠海市委、市政府站在经济特区成功创建30周年的历史起点上,大手笔谋划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城市形象,进一步健全文化建设财政保障机制,把建设文化强市作为未来十年实现珠海基本建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宏伟目标的战略举措。
珠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晓东向记者表示,与内地一些城市相比,今天珠海的文化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区、镇财政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文化人才储备不足,文化产业缺乏龙头,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今年7月出台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为珠海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共珠海市委六届八次全体会议审议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确定了未来10年把珠海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城”、“创意之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项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和文化产业增加值接近地区总产值9%的文化发展目标。
记者在珠海建设文化强市的七项措施中看到,既有加大对水上婚嫁、装泥鱼、鹤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生态环境整体保护,也有深入挖掘珠海沙丘遗址,历代摩崖石刻、海上丝绸之路、近代工商业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既有与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特区城市文化形象相匹配的一批标志性文化地标拔地而起,也有“十分钟文化圈”、“十里文化长廊”等常年流动于社区镇村的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和多层次、多元化、网络状的节庆文化、广场文化、主题文化品牌;既有为国内知名文艺家设立的珠海创作室、流动工作站及其由政府每年实施的“渔女奖”、“苏曼殊诗歌奖”、“古元美术奖”等文艺精品工程;也有金山、巨人和南方(珠海)数字内容产业等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还有“一国两制”下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在珠海的异军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