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报8月2日一版头条刊发《北京:站在明天谋划今天———世界城市新定位推动首都又好又快发展》长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热议。许多读者通过电话、网络联系本报编辑、记者,希望更多地了解什么是“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以及北京如何努力去建设“世界城市”等问题。在日前北京举行的自然科学界与社会科学界联席会上,专家们就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课题进行了专门研讨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什么是“世界城市”
国务院参事、亚洲低碳经济促进会会长牛文元:世界城市”是指具有特定的人口数量、空间规模、经济强度、社会成熟度、人居适宜度、环境缓冲能力、生态自净能力和文明推进能力的城市,少了哪一条都不能成为“世界城市”。“世界城市”具有创新、促进、引导世界维持城市财富递增、生态平衡、追寻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力地位。如果没有这种号召力,也不可能成为“世界城市”。同时“世界城市”还要具有国际优势、制度优势、社会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的领袖气质。因为,世界城市不是用评比、更不是用投票来确定的,而是它在发展中,以各种优势在世界人们的心目中自然形成的。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朱颖慧: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在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并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是主要关节点的城市。世界城市主要有五个特征,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巨大的国际高端资源的交流与流量;三是发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四是安全、稳定、法制和宜居的社会环境;五是有良好的国际形象。
“世界城市”发展趋势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满运来: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支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全球各大城市的发展则注重追求低能耗和低污染,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我们居住的地球资源十分有限,而随着人口一再增长和现代化的步步推进,资源紧张的状况不断加剧。这导致了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各种的自然灾害。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地方也不断出现旱涝、滑坡等灾害。这些警示着人们,全球生态正受到严重的破坏,人类正陷入资源危机乃至资源枯竭的危险。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十分珍惜自己的资源,规定石油、森林、耕地等严加保护,不予开发,并尽可能地购买和使用别国的资源。这在我们建设“世界城市”中,要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志:2003年,英国人提出“低碳经济”,是基于未来能源保障的考虑。在这个问题上,欧美对能源文化的研究是非常早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美国进入石油时代,而全世界是1964年进入的。美国人对能源战略的考虑,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现在,全球大城市发展中,追求低能耗发展,是树立了“谁掌握了未来的能源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空间”的理念。在建设“世界城市”中,我们要注意研究世界一些大型城市的发展规律与走向。
建设怎样的“世界城市”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瞄准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建设北京“世界城市”,要面对世界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要进一步优化首都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这既离不开社会科学界在发展思路、发展理念上的理论支持,又离不开自然科学界在科技方面的技术支撑,以及客观判断。
牛文元:中国要以崭新的绿色“世界城市”展现给世界。这就要从现在做起:一是从传统型业态向现代性业态转移,特别要注重由传统的货币资本管理体系向自然资本管理体系转移和创新。二是从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移。三是从末端产品向源头绿色创意产品转移,并获得源头绿色创意产业对完整产业链的领导能力。四是从打造名牌向创造绿色标准转移,努力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能力、市场话语权和全球定价权。五是从“国家城市”向“世界绿色城市”转移,争取具有引领世界绿色发展的创新能力,积极争创国际商贸总部的首选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朱颖心: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要大力提倡绿色生活,弘扬绿色生活文化,建立新的荣辱观,并从青少年抓起。有人说,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导致高能耗。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们统计了全国七个一线和二线的城市后发现,不同收入水平能耗大小都有,相同能耗水平收入高低都有,与收入多少没关系。日本提出,30%的住宅采暖温度降低2度、空调温度升高1度;50%的住宅生活热水供应降低1度;减少盆浴的次数;夏天用冷水洗脸;厨房减少用热水量;不用电器时拔掉电源;等等。这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且资源稀缺的国家,我们必须要保护好自己的家园。同时,应当大力开发适应节约生活模式的建筑用能设备。
(本报记者 李瑞英 杜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