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上海的天空看不到星星。就在清晨,一颗科学巨星在这里陨落。钱伟长,离开了,在2010年7月30日这个炎热的夏日。
晚8点,上海大学校园内的下沉式广场上,同学们自发组织了悼念活动,追思他们敬爱的校长。而明天,更多的人将前往学校设立的悼念场所缅怀钱校长。
出身书香门第、接受中西文化熏陶的钱伟长,在他98年的人生中,成功地完成了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等多重角色,留下了让后人景仰的卓越和辉煌。
“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在“三钱”中最后一个辞世,钱伟长的离去为一个时代的自豪记忆画上了句号,也给后辈留下了无限的激励。
上海大学教授戴世强曾在钱伟长筹建的上海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担任过5年所长,他说:钱伟长先生的辞世,是我国科技事业的巨大损失!是我们学生后辈的最大的痛!然而,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悼念他的最好行动是:像他那样生活,像他那样战斗,以加倍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全部力量。
钱伟长的科学之路成就斐然;1941年,发表了深受国际学术界重视的第一篇有关板壳的内禀理论论文,当年他获得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42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任研究所工程师,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指导下从事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计算设计、火箭弹道和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计算方面的研究;1946年,与导师冯·卡门合作发表《变扭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的经典之作;1947年,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的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1948年,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独创性地写出了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被称为“钱伟长方程”;1956年,出版我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创办了“力学研究班”,该班学员大多成为我国从事力学研究和教学的领军人物。
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而钱伟长一直强调“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用毕生报国之路诠释了自己的专业:爱国。
钱伟长的报国之路始于弃文从理。1931年,18岁的钱伟长以中文、历史双科两个满分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但就在入学第三天“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青年学生纷纷罢课游行,要求抗日。受爱国情绪的激发,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踏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由于钱伟长物理仅得18分,时任清华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先是坚决不允,后又被这个学生的诚挚热情打动了,他对钱伟长说“你先在物理系学习一年,如果到了期末考试,你的物理和高等数学的成绩达不到70分的话,再改学文史不晚。”钱伟长欣然接受了这个条件。等到他从清华毕业时,吴有训教授已经非常器重这个有志气的青年人了,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1940年夏,钱伟长从上海启航,开始了公费留学生活。而在功成名就之时,钱伟长选择了回国。
抗战胜利后,钱伟长以探亲为由回国。回国后,钱伟长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授。可是薪水很低,生活困难。1948年友人捎信给钱伟长,告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进展较快,希望他回该所复职,携全家去定居并给予优厚待遇。于是,他到美国领事馆申办签证,但在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若中美交战,你是否忠于美国?”钱伟长毅然填上了“NO”,最后以拒绝赴美了事。
解放后,钱伟长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进入了他学术上的第二个丰收期,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三钱”。1954年,钱伟长和他的学生合著的科学专著《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出版,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运用系统摄动法处理了非线性方程。“钱伟长法”被力学界公认为是最经典、最接近实际而又最简单的解法。在第二年,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奖。
“必须实行开放式的办学”
在上海大学,教学楼与教学楼之间全部有回廊连通,学生的宿舍也都是文理科混搭编排。下课铃一响,通道上就有着川流不息的学子,在钱校长铺就的通道上赶往下一个课堂。
钱伟长平日里饮食起居的场所坐落于延长校区的乐乎楼,仅七八十平方米,房间的布置非常简洁。钱老在上海没有房产,他说他喜欢住在学校里,因为可以随时随地看着他一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上海大学。
钱老经常到校园里散步。看到学生穿梭在校园里,步履匆匆地赶往教室上课,他会兴奋地点头说“很好!”学生们看到钱校长都会热情地上来打招呼,对于学生的合影请求,他总是来者不拒、积极配合。
1983年,70高龄的钱伟长以年轻人般的活力出任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前身)校长。历史留下了这样的见证:40多年前,钱伟长怀揣“科学救国”之心,从上海出发,负笈北美,成就其科学研究之辉煌;如今,他在古稀之年犹抱兴国之心,又从上海开始,潜心办学,欲再铸其科学与教育事业之新的辉煌。
上海大学原校办主任、现在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所专门从事钱伟长教育思想研究的曾文彪说:钱伟长的教育思想核心就是他主张拆除四堵墙———学校和社会之间、校内各系科各专业各部门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墙。他在上海大学的所有教学理念都是从这个核心理念延伸出来的。而其办学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就是办兴国的教育,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上海大学的学期制度在全国高校里独一无二,每年三个学期,每学期10周讲课,2周考试,半星期休息,暑期为13周。事实证明短学期制非常利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一方面可以督促教师精简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延长暑假,可以给教师充分的时间备课和进行科学研究;对学生而言,短学期制的考试很像老学制的期中考试,学生易于准备,更重要的是,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
除了短学期制,上大还有另外的两制:学分制、导师制。而这“三制”的创始人都是钱伟长。
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组建新的上海大学,他继续担任校长,一直成为全国在位的最年长的校长。
从担任校长开始,每年参加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典礼,与毕业生们合拍毕业照,已经成为钱老坚持出席的活动,直到他的身体不再许可。每年炎热的7月,钱校长会顶着烈日,奔波在延长、宝山、嘉定三个校区,和每一个班级拍一张毕业照。他坐在第一排的中间,用发自内心的笑容,目送学生。
很多毕业生都细心珍藏着与钱校长合拍的毕业照。在上海大学,不是所有的学生、老师都见过自己的钱校长,但是在他们心中,钱校长的理念思想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钱老给这所学校烙下的印记已经成为一种天然的养料。在上大的BBS上,同学们留下了这样的感言:每一个上大的人,踏着坚实的步子,在向未来前进。每一个上大人要自强不息,对得起钱校长的期望。(本报记者 曹继军)
(相关报道《钱伟长,一个科技时代的辉煌记忆》见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