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翠蜿蜒的五指山脚下,传诵着一位普通教师潘成秋的故事。潘成秋所在的五指山中学坐落在五指山市,那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黎苗族同胞称她为“五指山的女儿”,学生们喊她“知心姐姐”,同事们叫她“差生妈妈”。今年暑假是这些深爱着潘成秋老师的人们将她一举推上了正在评选的“海南省职业道德十佳教师”榜首……
“五指山的女儿”
潘成秋是浙江绍兴人,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浙江绍兴城关中学当英语教师。1989年,26岁的潘成秋被报纸上一则消息打动:海南五指山市等少数民族地区紧缺教师,希望有志的大学毕业生到那里任教。她和当教师的爱人商量后毅然决定双双去海南支教。当时双方父母及家人没有赞成的。双方工作的学校也不理解。最后僵持到俩人拿不出户口本、毕业证、工作证及一切档案关系。单凭着一腔热血,来到了五指山市。俩人找到五指山市教育局,把来意一说,很快就被安排到五指山市水满乡水满中学。水满乡是五指山市最偏远最贫穷的少数民族乡镇,说是水满中学,实际就是几间破瓦房。报到那天,校长吃惊地说“你们是我们见到来这里的岛外第一人,甭说岛外人了,本岛人都不会来这里的。再说你们来这里算代课教师,就是没有编制的临时工。”这一下,潘成秋如梦初醒,从今天起,她和丈夫要作临时工了。她想起了妈妈骂她的话“你疯了,放着事业编不要,去追求理想,缺了你地球不转了吗?”是啊,自己来了不要紧,还把丈夫也带来了。再一看,校长分配给他们的新家,就是一间破瓦房,没有厕所,没有厨房。她问校长水管在哪,校长说,我们这喝的都是储存的雨水。她又问煤气灶在哪,校长说,我们帮你垒一个灶,点柴火。她还问上哪买菜、买米,校长说,我送你点米吧,这里没有卖菜的,给你点干菜吧。当天晚上,她哭了,想起浙江自己那温馨漂亮的小家,想起学校那优美的工作环境,她依偎在丈夫的怀里哭出了声。
潘成秋没有退路,她在困难面前选择了义无反顾。水满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在校生不足300人,全是黎苗族学生。仅有的十几名教师或是高中毕业生或是中专毕业生,潘成秋夫妇既是惟一的高学历教师,也是仅有的汉族教师。起初这些黎苗族学生用讲海南方言来躲避潘成秋。不管潘成秋怎么和他们接近,他们都不理她,更何况学英语,不念、不背、不出声,怎么学英语?潘成秋急死了,丈夫是教物理的,回来也和她诉苦,不管怎么讲,学生就是不学。在这种情况下,夫妻俩商量了一个对策。
转天,这夫妻俩上课都先不讲课本知识了,而是讲自己,讲自己的经历、家乡及有趣的故事。令他俩没想到的是,这样做收到了奇效,连着几天,学生们揣着自家种的水果悄悄塞给他俩。课上,学生们有了渴望求知的眼神,终于张口讲普通话了。学生们不再疏远潘成秋了。有了良好的开端,潘成秋趁热打铁,她每天都送一位学生回家,为的是家访。起初学生说什么也不让她送,怕老师去自己家,潘成秋还以为是学生怕老师告状,就说“老师表扬还表扬不过来呢,决不告状。”可后来她才知道,学生是怕老师看到自己家的窘迫现状,原来学生们住的都是简陋的茅草房。又脏又破的家连个板凳都没有,潘成秋眼眶湿润了,她想到学生们把舍不得吃的水果带给她,这是一份多么重的厚礼呀,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教他们,教他们学好知识。从此,潘成秋更执著更投入了。她每月从150元的代课费中攒出一部分资助贫困学生,鼓励他们坚持上满初三,别中途辍学。隔一段,她都要从浙江老家要一些特产,分给这些没走出过五指山的少数民族孩子。
1994年,潘成秋的丈夫转为正式教师了,同时被任命为红山中学校长,作为代课教师,潘成秋也调到了红山中学。离开水满中学那天,送行的都是学生家长,这些黎苗族同胞不会说普通话,用海南话表达说:你是好老师,你在,孩子不辍学,拿到了初中文凭,考上了中专、高中,我们感激你。”是啊,潘成秋任教五年,没有一个学生中途辍学,她用心血创造了学校历史之最。
2005年,潘成秋的丈夫病逝了,她如同掉进了万丈深渊。浙江的亲人们赶来了,此时,亲人们不再劝她回浙江了,她们知道五指山有她割舍不掉的情怀,尽管她在海南的工资待遇、生活条件远远比不了浙江,但她无怨无悔,特别是潘成秋的儿子争气地考上了重点高中,亲人们也就释然了。
“知心姐姐”
“叫您姐姐行吗?”“不,叫您知心姐姐行吗?”这天,几个女生围着潘成秋叽叽喳喳地说。“太好了,把老师叫年轻了,老师可高兴了。”潘成秋乐呵呵地说。也许是性格的原因,潘成秋的活泼、乐观、热情、开朗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她的学生们。
在接触学生中,潘成秋发现,这些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不善于与人沟通,缺乏明事理,辩是非的能力,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她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周记本,可以用英语,也可以用汉语写周记,记录下这一周中最动情入理的一件事。每到周五,她要收上周记本,利用休息日认真地评阅每本周记。渐渐地,学生们向老师敞开了内心世界,甚至把看到老师的批语当作每周的兴奋点。老师那亲切、幽默、入情入理的语言时而会让他们开心地笑,时而会让他们长长地舒口气。
当知心姐姐除了能和学生倾心交融,还要换位思考,懂得学生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一次,五指山市举行全市中小学生舞蹈比赛,潘成秋没太上心,可学生们找到她说:老师,咱学校从来没参加过这种比赛,要是我们能试试多好!潘成秋眼前一亮,对呀,应抓住这个契机,树立学生自信心,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于是潘成秋找到一位小学的舞蹈教师,求她帮忙组织排练一个舞蹈,比赛那天,潘成秋从歌舞团借来舞蹈服装又亲自上阵给学生化妆。当主持人宣布,这个舞蹈获得大赛银奖时,学生们搂着老师一个劲地跳啊,笑啊。从此,潘成秋不放过任何一个比赛机会,总是为学生参赛尽自己所能。学生们爱她的善解人意,爱她的智慧和包容,在她们心目中,老师就是她们的知心姐姐。
“差生妈妈”
“差生妈妈”这个称谓,是潘成秋的同事们送她的。这种赞誉的背后映衬着21年来潘成秋在海南教书育人的足迹。
2002年,潘成秋被借调到五指山中学,学校把最乱的初二六班给了她。作这个班的班主任,潘成秋遇到了挑战,首先,这个班上有了汉族学生。这些汉族学生的家长多是做小买卖的,学生零花钱多;其次,这个班的学生多一半矿课,经常上网吧。潘成秋先从家访入手,她让学生逐个写下家庭地址和电话,当她按照地址和电话与家长联系时,问题出来了:大部分地址和电话都是假的。原来这是学生们齐心协力对付老师的招。明着不行,就走暗的。潘成秋下功夫逐一摸准了学生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开始了每天下班后的家访。班上有个叫王建平的男生,经常旷课上网吧,在家访中,潘成秋不但没告状,还夸了王建平的许多长处。乐得王建平转天冲着潘成秋一个劲地说“您太够意思了!从明天起我再也不去网吧了!”
王建平的转变使学生们对老师放下了戒心,反而争相约老师家访。潘成秋心领神会,抓住机会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很快学生们不再旷课,班上每天全勤。
潘成秋的同事们之所以送她一个“差生妈妈”的称谓,是因为看到了这样一幕情景:2008年,潘成秋穿着一件红色T恤参加当年所谓差班学生的毕业典礼。几个男生和女生围着她,动情地说:老师,我们多想穿上和您一样的T恤,穿成母子装,母女装,再叫您一声妈妈呀!是啊,许多学生们说,和家长沟通不了的话,能和潘老师说,在他们成长过程,潘老师是胜似自己妈妈的亲人!(本报记者魏月蘅 王晓樱 新华社记者夏冠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