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动力。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是由于在历史进程和制度变迁中探索出符合社会进步规律和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道路,同时也是由于探索出与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文化发展道路。正确的文化发展道路是民族文化繁荣创新的根本保证。新世纪新阶段,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觉意识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寻求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律,是一种文化自觉。对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越为清醒、全面和深刻,就越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分别深入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模式的发展道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道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些领域的建设发展规律要系统掌握和全面运用,哪一方面的认识缺失、滞后或失误,就会影响其他领域的规律探索和实践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比如,国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包含着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如何在这种文化格局中既积极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又有效抵制西化思潮,同时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向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方向发展,如何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与及时有效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有机统一起来;我国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文化建设如何更好地担负起凝聚人心、坚定信心的社会功能,更好地为民族发展进步发挥保障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深入进行,如何使这几项重大改革相互借鉴、促进、配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含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如何通过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面;等等。文化发展道路是存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发展道路,只有研究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保持生机活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长期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主题,毛泽东带领我们党开始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我们党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要求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适应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迫切需要,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面对社会主义文化同古代文化、西方文化的历史相因、空间并存关系,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开放原则;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性对立,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等等。由于一个时期党在工作指导方针的严重失误,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倾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新探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及其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从改革开放之始就提出了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发展道路,这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发展道路根本问题,要求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阐明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和谐文化作为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使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以文化建设实践为基础,以揭示和遵循文化建设规律为目的,以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为任务的认识活动。总结这一探索过程的经验,一是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文化发展道路的先进性与现实性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文化的先进性要建立在基本国情的基础之上,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注重做好教育普及、公民素质等基础工程。二是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坐标,把文化发展道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是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发扬。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在封闭半封闭的条件下孤立发展,都要既努力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三是必须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把文化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与整体性统一起来。文化发展道路反映了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但同时又是在社会整体发展道路中运行的,文化发展道路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适应。四是必须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属性,把文化发展道路的人民性与创新性统一起来。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性质。推动文化创新、文化体制改革,都要首先回答和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在保障人民文化利益实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前提下改革创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探索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适应改革开放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走在时代进步潮流前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富于改革创新精神、保持与时俱进品格的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定了文化的基本属性,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它既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划清了界限,也同僵化的思想文化划清了界限;确定了文化的根本任务,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确定了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确定了文化的发展动力,这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确定了文化的发展途径,这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确定了文化的发展格局,这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确定了文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确定了文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这就是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立在对新时期文化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实践的检验,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制,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在这条道路的引领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协调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文化建设呈现出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和建设上不断得到实惠,文化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党领导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才使得文化发展不断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促使了文化发展资源的合理有效运用;正是由于这条正确道路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是一个逐步拓展的过程,才使得文化建设发展还有种种不尽人意之处。这些都说明坚持和发展这条文化发展道路的迫切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文化建设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建设和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形成了十个方面的规律性认识。这些认识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加强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大成果。
———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的关系中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文化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文化发展道路首先要解决怎样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问题。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两类文化需求具有不同性质,需要采用不同的文化资源配置方式。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必须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权益。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主要依靠市场作为人们进行个性化文化消费、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的途径。
———在正确认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中实现两个有机统一。文化需求依靠文化产品、文化生产来满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文化生产需要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文化发展道路就要解决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问题,确立符合文化产品双重属性标准和文化生产双重效益标准的基本原则。两种属性的统一决定了两个效益的统一。
———在正确认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中体现先进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化具有政治功能,要求弘扬主旋律;文化还具有人文功能,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反映和精神生活的方式,这就要求提倡多样化。文化发展道路就要解决文化的政治功能与人文功能统一的问题。弘扬主旋律,同样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提倡多样化,同样要处理好高雅与通俗、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兼顾大众和小众的需求。
———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创新与加快发展的关系中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为文化发展开阔了新的视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文化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文化科学发展新的跃升。文化发展道路要把改革创新的动力和加快发展的势头聚焦于推动文化科学发展上。文化建设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做法和规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传统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指导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实践。
———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中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文化发展道路要充分体现这一趋势,更好地发挥文化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使其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
———在正确认识和处理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中形成文化发展的强大合力。文化发展是参与文化建设的各种主体、各种力量、各种资源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文化发展道路必须解决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一切资源效能,形成文化发展强大合力的问题。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形成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新格局。
———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化建设以民族国家为主体,同时又是在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开展的,这就要求我国文化发展既要学习借鉴世界有益文化,又要抵制西方发达国家的“西化”战略;既要善于引进发展自己,又要在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走出去”,在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强壮自身。这就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
———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中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文化发展要造就繁荣局面,又要保持有序态势,既不能一放就乱,也不能一统就死。必须始终坚持一手抓发展繁荣、一手抓加强管理,在促进繁荣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努力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制。
———在正确认识文化与科技的关系中运用高新技术作为推动文化建设的新引擎。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的文化产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可以说,科技进步与体制机制创新一样,是加快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敏锐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努力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在正确处理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培养造就大批文化领域新型人才的关系中提供有力人才保障。文化发展是全体人民的事业,更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事业。人才特别是新型人才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宝贵财富,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需要大批新型人才的支撑。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中,要充分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机遇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强大动力,以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主攻方向,以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为重要保障,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解文化发展难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局面。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颜晓峰、祁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