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7月21日 星期三

    广东新追求:建设文化强省

    《 光明日报 》( 2010年07月21日   01 版)
    广州市景。本报通讯员司尔齐

        为什么广东的GDP能连续几十年全国第一,而文化影响力却没有与时俱进?广东人均GDP已近6000美元,为什么却让文化成了发展中的“短板”?7月16日至17日,广东省委召开了十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建设“文化强省”,并出台《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以省委全会形式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建设问题,在广东省尚属首次。广东的目标是在未来5到10年内建成“文化强省”。

     

    为什么要建“文化强省”

     

        “在中国文化中间,广东文化元素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到北京感受长城故宫,到广东感受什么?到广东就来感受‘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广东文化的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广东人有务实的传统文化,又有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时代文化精神,这两者结合起来成就了广东的经济奇迹。”但是,汪洋在广东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上表示,广东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不相适应,尤其是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徘徊在36%左右,低于全国41%的水平。

     

        网友“十年砍柴”说,在八九十年代,以业界的标准看,广东无论是影视作品,流行音乐,传媒品质,都可以称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最高水平。那时,广东生产出一大批高质量带有鲜明岭南特色的作品,如《雅马哈鱼档》、《情满珠江》、《外来妹》等优秀的影视作品和《涛声依旧》、《我不想说》、《小芳》等流行音乐代表作,掀起了新文艺浪潮。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广东文化产业又形成了以珠三角报业传媒为主体的第二次发展浪潮,并且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职业报人和媒体运营商,培育出国内响当当的一批名报名刊。

     

        然而,改革开放已经过去30年,广东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些昔日享有的、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不再明显,过去全国人才蜂拥南下闯广东,现在有些领域著名的文化艺人“北飞”现象突出。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潮光说“在艺术创作方面,广东宽松自由的环境值得称道,但缺乏整合,要让中青年艺术家走出广东,去北京等地开展览。目前广东艺术界人才流失很大,广州美院、广东画院、广东美术馆不断都有被挖走的人才。”一手写出《涛声依旧》等经典歌曲的陈小奇说,流行音乐是广东最好的文化名片之一,有一种说法让人记忆犹新“到广东吃海鲜,听流行音乐”。改革开放之初,广东文化喷薄而出,创造了一个辉煌的年代。后来,大批流行音乐人、影视剧创作人北上,娱乐业中心移到湖南、北京、江苏等地,广东在流行音乐方面出现暂时的黯淡。为什么在广东率先引进香港音乐制作人机制而兴盛一时之后,歌手、音乐人会选择集体“北漂”?这引起了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的反思,他专程上门向专家问策“我们为什么得了风气之先,却不能让先进思想和文化在广东生根、壮大,难道广东注定只能刮‘穿堂风’?”

     

        雄厚的经济实力急切呼唤着与它相适应的文化,广东要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使经济、文化比翼双飞,二轮驱动。文艺评论家黄树森说“经济与文化,是恋爱关系,不是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恋爱中的人是容光焕发的,恋爱中的经济和文化才是最强大的。”正如汪洋所言:“文化强省”战略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好推动科学发展排头兵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广东文化建设“短板”的必然要求。广东当前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不仅需要经济举措,更需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

     

    怎么样来建“文化强省”

     

        “全世界没有延续五千年的产品,但是却有延续五千年的文化。”这个基本判断使处于新的历史发展转折点上的广东,思考如何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如何树立与广东经济地位相称的文化形象。

     

        广东省文联主席刘斯奋认为,文化大省,主要是指文化的总量;而文化强省,则是指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没有辐射力和影响力,就谈不上“强”。原南方日报社社长、现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说,文化强省”又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两部分,前者包括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人心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塑造对外宣传形象等;后者集中体现在文化产业领域,一定要融合到经济中去,文化的力量才会实现最大化。中山大学著名学者黄天骥教授说“人人都说文化是最大财富,你看这个‘财’字,一半是贝,意思是搞文化要钱,一半是才,也就是要靠人才,没钱没人才搞不了文化啊!”广东人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要富而思进,富而崇文。

     

        7年前,中央确定广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广东启动了建设“文化大省”的车轮。广东文化建设也步入快车道:自2003年起,投入数十亿元,建设广州歌剧院、广东省博物馆新馆以及广东科学中心、广东演艺中心、深圳音乐厅、东莞大剧院、中山图书馆等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重点工程;3年贴息120亿元打造全国最大的大学城……

     

        广东在文化硬件建设方面成果瞩目的同时,文化产业总量和单位规模全国领先,文化产业增加值、出口总值、总资产和从业人员等连续多年名列全国榜首,有13家企业被评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一些新兴的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动漫网游、广播影视、广告会展等一大批优势产业,成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去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宣告2002年广东提出的“文化大省”的目标已经实现。当然,惯于反思的广东人并没有因此而盲目乐观:广东可以建设很多的文化地标、各种硬件建设,但如果没有精品力作或者是传世之作,没有辈出的名家大师,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产业,充其量可以称作文化大省,但离文化强省依然相去甚远。诚如林雄所言“当今时代,文化因素已成为经济竞争的核心因素;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主动。”

     

        广东人继续自我加压建设“文化强省”,本次全会更是提出要把广东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主力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力军和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示范区,形成具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东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

     

        文化强省的关键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那么,广东如何才能提升文化的软实力?专家与网友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网友“水去先生”说,不是穿上牛仔裤就是牛仔,不是穿上文化衫就有文化。广东要借助经济的硬实力,顺势而为开拓广东文化的软实力。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杨黎光说,广东当前高品质艺术家的严重青黄不接,出现“星星多月亮少”的现象,岭南文化亟须有更多的代表作品和代表艺术家,就像提到红线女,立即想到广东的粤剧,红线女所代表的粤剧也成为岭南文化的符号。

     

        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军说,广东文化产业的过去和未来都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不会有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乐坛,不会有90年代的音像洪流,也不会有今天蓬勃发展的广东传媒业。发展广东文化产业要有创新的大思路,要搭建大平台。

     

        网友范时杰则提出要重视、保护并丰富岭南文化。汪洋说: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不可能做到方方面面都很强,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依托自身优势资源,文化强省才有真正的立足之地”。

     

    “文化强省”要建些什么

     

        近年来,广东文艺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电视剧《潜伏》、《马文的战争》、《敌营十八年》到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再到流行歌曲《一万个理由》、《自由飞翔》、《月亮之上》和舞台艺术音乐剧《碟》、杂技剧《西游记》等等,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刚刚出台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勾画了未来10年文化强省的愿景。广东省提出,建设文化强省要达到“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强、文化形象好”这“三强一好”的目标。《纲要》提出“六个着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着力培养提高全社会文化素养,大力提升广东文化形象。暨南大学原副校长、著名学者饶芃子教授谈到广东文化强省的软实力时,强调文化的概念很宽泛,其中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最需要去关注和引导的。广东决策者提出,在思考文化强省建设时,任务最重的建设是全体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任务。搞个场馆两三年就好了,但真正让全体公民素质得到明显提升,需要长期锲而不舍的努力。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认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归根到底,要还原到对老百姓文化素质的提高上。

     

        着力构建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当前广东文化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广东省文化馆馆长苏章鸿分析说,构造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难在基层与农村。难能可贵的是,广东把打造满足外来工文化生活的公共文化设施单独列出,给外来务工人员以温暖。

     

        着力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文化产业具有低碳、科技含量高和成长性强的特点。未来10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0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80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8%,广东要成为全国乃至亚太地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中心。

     

        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广东拿出改革气魄,先行先试,突破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全省近百家文化事业单位相继完成“剥离”“改制”工作。广东还将改革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实行按项目拨款和以奖代拨;鼓励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着力构筑文化人才高地,加快培养文化新锐。广东将重点引进名家大师及文化创意、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刘斯奋说,文化不能总是“近亲繁殖”,”“杂交文化”才能保持文化的活力。广东要营造“出大师”的环境,汪洋说,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下,都有一些能够凝神聚气、甘坐冷板凳的人才。广东要注意发现这样的人,注意扶持这样的人,希望文化大师多出在广东。

     

        着力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增强广东文化辐射力。加强与国外文化部门和传播机构的沟通,率先构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结合、技术先进、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现代传播体系。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认为,广东的文化资源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侨资源。世界上有4000万华侨,三分之二是广东人;中国最著名四大侨乡有3个在广东。广东要把侨资源转化成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资源,打好“侨牌”让广东文化走出国门。(本报记者吴春燕 张景华  通讯员龚辉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