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7月20日 星期二

    《小周后》:粤剧电影生机再现

    《 光明日报 》( 2010年07月20日   05 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倾国佳人小周后之间的末世绝恋日前被拍成粤剧电影《小周后》。继半个多世纪前的《搜书院》、《关汉卿》等粤剧电影后,粤剧再次被拍成电影,标志着粤剧电影重焕生机。

     

    实景拍摄,开创戏曲电影先河

     

        公元978年,一位绝世美女在“七夕节”这一天,遭北宋皇帝赵光义的凌辱饮恨而亡。这位美女便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第二位皇后———小周后。她的传奇故事,近日由佛山粤剧院、珠江电影集团、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联手拍摄成了电影,开创了国内戏曲电影以实景拍摄的先河。

     

        佛山乃粤剧发祥地,历史上红船过处,弦歌声声。佛山粤剧院历经6年打造的精品粤剧《小周后》,演出250多场,获得多个戏剧大奖。扮演“小周后”的著名粤剧青年表演艺术家、佛山粤剧院院长李淑勤,曾凭借《小周后》连夺“梅花奖”和“白玉兰奖”。

     

        被誉为岭南文化瑰宝的粤剧,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如今却面临着严峻考验。自2007年粤剧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为了更好地传承推广粤剧传统文化,佛山粤剧院决心将《小周后》拍成电影。

     

        作为主演和制片人,李淑勤表示:“《小周后》是一次戏曲与电影跨界合作的大胆尝试,主创人员都以万分严谨的艺术态度去投入,希望打造一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精品戏曲电影。”

     

        虽然《小周后》的投资只有200多万元,但导演尹大为还是希望拍成戏曲精品。曾执导过《冼夫人》、《保密局1949》、《温州人在巴黎》、《北京女人》等多部影视剧的尹大为表示,将粤剧《小周后》拍成电影,极具挑战性。如何让粤剧摆脱地域限制?突破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以戏曲的“虚”与电影的“实”相融合,将戏剧的夸张意境和电影直观呈现相结合,或许能让其他地区的观众也能看懂并接受粤剧。

     

        此次粤剧电影《小周后》的投拍,也在粤剧界激起了涟漪。以实景的拍摄方式,会不会丧失粤剧的“原汁原味”?

     

        致力于粤剧改革的李淑勤认为,创新是艺术的生命。除了基本的唱腔及程式外,粤剧一些外在的东西如服装、道具、场景等都可以与时俱进。《小周后》大胆地融合了影视等表演方式,在音乐表现上,减少了传统粤剧的大锣大鼓,融进了交响乐,巧妙地在运用古唱腔的同时增加了抒情优美的粤剧小曲,好听又好懂。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也认为,将粤剧拍成电影是传承粤剧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电影的传播,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喜欢粤剧,更好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粤剧。

     

    搬上银幕,让粤剧走得更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影片最后一幕,导演用360度的旋转镜头表现小周后和李煜诀别的场面,画面真实凄美,唱腔感人。小周后抢过宋太宗赐给李煜的毒酒喝下,在夕阳下,李煜托着小周后的遗体,向大海深处走去,此时《虞美人》再次吟唱。而结尾加入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让其参与到故事的叙述中,仿佛意境间的转合变化,把观众从远古带到了今天。

     

        看过电影的业内专家表示:“不会听广东话的观众也都能看得懂这部戏,曲调好、音乐唯美、段落简洁,年轻人也不会觉得闷。演员念白声效清晰、干净,演唱富有诗意。”

     

        其实,粤剧搬上大银幕并不是现在才有,红线女等粤剧前辈早在几十年前就拍过《搜书院》、《关汉卿》等粤剧电影。但随着戏曲市场的萎缩,戏曲电影也鲜见问世。电影《小周后》实景拍摄,基本保留了粤剧唱腔,口白更生活化,粤剧的韵味和人物个性都十分鲜明。

     

        广东省电影管理处处长黄昌宁说:推广粤剧传统文化,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能够将一部经典的粤剧搬上大银幕,意义非同一般。传统粤剧加上现代表现手段,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粤剧的魅力。

     

        佛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叶志容表示,将粤剧从舞台搬上银幕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但是这个创新要出成果,除了艺术家们的努力,还需要社会有关心和支持的良好氛围。粤剧只有创新,才能走得更远。

     

        近些年粤剧的每一步改革,都伴随着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有人认为《小周后》让不懂粤剧的人来拍,能搞得好吗?

     

        面对质疑,学京剧出身的导演尹大为表示:不怕被人骂!现在拍摄粤剧电影也只是摸索一条改革的路,而创新的路子一定要走下去。由于方言的缘故,粤剧的市场空间不断减小,而且面临着发展和传承的阻力。他认为戏曲都有相通之处,粤语不是问题。他希望通过《小周后》创造一部新型的、突破方言障碍的粤剧电影。

     

        其实近年来,像《刑场上的婚礼》、《风雪夜归人》、《小周后》等,是广州、深圳、佛山三地粤剧团最新的看家作品,然而这些剧本皆非本土原创,有的创作班子甚至都不懂粤语,却在全国戏剧大奖上摘金夺银,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也是值得研究的现象。

     

        有尝试,就会有不足。尽管电影《小周后》还有些遗憾,但多数粤剧研究专家对《小周后》拍成电影给予了肯定,认为用戏曲与电影相结合的方式推广粤剧是不错的尝试。但粤剧电影的观众群体毕竟是特定的粤语人群,要想让粤剧电影走向全国,电影的故事要好看,内容要改良,形式也要创新。粤剧传承的路依然还很长。

     

    粤剧电影,演万场惠百姓

     

        粤剧《小周后》拍成电影,其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将在广东农村免费放映一万场次,为基层群众送去精神食粮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并接受粤剧。

     

        一个地市剧团自筹资金拍电影,就不怕亏本?李淑勤表示,《小周后》之所以选择公益道路,不是为了票房,而是希望通过大银幕推广传承粤剧,展现粤剧独特的艺术魅力。粤剧的传承,不但要靠演员,还需要培养观众,双方的配合欣赏才是佳境。粤语电影在珠三角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仍有较大的市场,她希望政府出台配套扶持措施,鼓励粤语电影投拍。

     

        在首映式上,一位大学生说:“我从来没有看过粤剧,听不懂、没兴趣。本来今天是陪朋友追星来凑热闹的,没想到粤剧是可以这样做的,很好看,吸引人,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电影给粤剧带来的魅力。”

     

        在佛山为进城务工者放映的专场上,一位来自广西的打工者说,虽然广西部分地区也说白话(粤语),但自己从来没有进剧场看过,票价太贵了,看不起。这次看《小周后》很过瘾,演员水平很高。

     

        据悉,作为粤剧电影《小周后》幕后的重要推手,佛山市委宣传部一方面将其视作粤剧发源地对粤剧改革的创新尝试,同时也将其纳入“文化外宣”的视野。叶志容透露,《小周后》上映后,一方面将走电影院线的渠道,另一方面,政府也在考虑将其转换成数字电影,纳入公共文化传播平台,在广东农村公映,让文化成果惠及百姓。

     

        佛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商学兵也表示,将考虑把电影《小周后》整合进入亚运会的宣传平台,向全世界宣传推介粤剧文化。

     

        粤剧电影《小周后》的成功拍摄,让李淑勤对粤剧电影充满信心。她兴奋地说,通过舞台的方式去全国各地演出的成本高,一台戏的观众也很少。如果拍摄成电影,就可以在国内各大电影院上线,全国农村地区观众也都能看到,电影的腿更长,能让粤剧走得更远。她表示,走公益路线,能将粤剧带进广州、佛山等地高校以及农村粤剧群体,大部分90后也能有机会欣赏到这部电影。此外,还锁定了海外的一些电影展,如法国、韩国、日本、加拿大等电影节,在那边的华人地区推广粤剧。

     

        尹大为也表示,他将和李淑勤联手,为广东粤剧和中国戏曲的明天再度辉煌尽心尽力。他们永远记住这样一句话:“没有改革,就等于没有了生命。”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戏曲百花的春天会更美好。(本报记者张景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