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7月13日 星期二

    语文之魂是人文

    作者:汤 民 《光明日报》( 2010年07月13日 06版)

        近日聆听了一场小学语文教师讲课比赛,从中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归类、情感打包、思想定性。比如写景的归结到喜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这一思想层面,写人的全部落到学习主人翁某种品质这一情感角度,且同类文章的教法、设问、练习、情感体验如出一辙。然而,这种教法真的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培养孩子们的优秀人格吗?

        把人格发展放在首位是中小学教育的立足点,语文与人的思想品德联系得更加紧密,尤其是语文的人文教育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基础。应该说,语文教学“归类打包”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递的思想和情感是正面的,而且从课堂教学来看,也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看似热闹的课堂,同学们的言行其实都在老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打转,而且学生的个性发言、独特发现一旦与老师框定的价值标准、思想要求、审美取向不符,便被老师否定或不予理睬,孩子的个性表达因为得不到及时的点拨和引导而受到压抑。孩子的话语常常幼稚可笑,但展现了他们真实的情感和想法,而且,孩子纯真的心灵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只要创造一个良好开放的环境,这种珍贵的禀赋就会绽开绚丽的个性之花、创新之花。

        蕴涵着生命之爱、人性之光、自然之美的人文精神是创新之源。可以肯定,语文课文本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和编排的优秀作品,其语言魅力、思想内涵、审美情趣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生命感悟,是学生人文教育的生动教材。而且每个文本中的人和事都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情感系统,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出发,在诵读、学习和思考中进行多方面的解读、体验,逐步学会用心灵去观察、感受、思考和表达。可令人遗憾的是,语文教学在强调人文性时,过于注重文本中的人文精神的分析和灌输,而恰恰忽视了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抑制了他们的个性思维和真情实感的表达。

        保护青少年的原创精神和鲜活个性事关民族创新力的发展。而如此“归类打包”的语文教学很容易使学生思维固化、情感同质化,于是学生作文的感慨、抒情、议论和思想都惊人地相似,难以找到富有个性的情感话语和心灵独白,空话、套话甚至假话连篇,这实在令人忧虑。即便作文写的是真事,但其中的思想情感却是跟着别人说的,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老师强调的立意深远、思想正确,也才能得高分。语文教学应以语文文本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塑造学生的优秀人格,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