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门联合严查“统计注水”中科院重申严防学术不正之风
背 景
国家统计局和监察部、司法部联合部署的一场统计执法大检查已经在全国展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大检查要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理一批顶风作假的责任人,坚决遏制统计弄虚作假现象。
破除“数字出官”方能遏制“官出数字”
每日经济新闻的评论认为,统计造假并非新闻,要减少乃至杜绝统计造假,除了排查和严惩,更需釜底抽薪。当GDP被广泛用于各种形式的政绩考核时,一些官员为了向上攀援,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给GDP注水,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只有破除“数字出官”,才能遏制“官出数字”。由此来看,遏制统计造假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确保统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受权力干扰,同时强化多重监督,加大问责力度,使权力不敢也不能插手统计;另一方面则需要建立健全政绩考核体制,降低GDP考核的比重,提高民生项目的考核比重。
治理统计造假重在严格执法严厉治官
检察日报的评论指出,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地方政府承担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职能,因此现行政府绩效和官员政绩考核机制短期内不可能“推倒重来”,包括GDP在内的经济社会指标在考核时仍是重要参考。现阶段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重在严格执行刑法、新修订的统计法以及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法律法规,加大对“官出数字”行为的问责和惩处力度,直至追究有关领导人员的刑事责任。打击统计造假尤其需用重典、出重拳,必须让乱出数字、滥出数字的官员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全面、真实、有效。
统计打假需吸收舆论和公众参与监督
环球网的评论说,统计执法大检查,最关键的就是要“真检查”。而要做到“真检查”,就应该将舆论和公众也纳入到检查者和监管者的范畴,动员群体参与,一切在阳光下进行,这才击中了“统计注水”的要害和软肋。纳税人对造假深恶痛绝,会敏锐地盯着统计数据。众目睽睽之下,造假和腐败就较难发生了。统计打假需要一种直面真实的勇气,这样的真打,可能会挤掉一些水分,数据没那么好看,可换来的却是真实和公众的信心。
背 景
在日前举行的中科院院士大会上,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呼吁要“加强院士自身建设严防道德学风问题”。他说,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浮躁之风对院士队伍的影响不容忽视。他同时表示,坚决反对院士兼职过多,徒挂虚名和领取不当报酬。
治理院士道德失范不能仅靠“呼吁”
检察日报的文章说,院士出现道德学风或腐败问题,原因在于他们可以凭借院士这一称号在客观上获得一种巨大的学术权力。而这种学术权力在进入市场之后,也就具有了市场价值。文章指出,学术权力尽管在行使方式上和行政权力有所不同,但却没有本质区别。绝对的权力绝对会产生腐败,这一规律在很多领域已经被证实,在科技界也不例外。所以,院士的道德学风问题其实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只有对院士制度作大的改革才能得到解决,光靠“呼吁”和“自律”显然是不够的。
规范院士学术道德须强化制度约束
法制日报的评论说,在普通公众心中,院士的学术道德实际上就是社会的良心,其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一旦院士在学术上的不道德被放大,其危害性远大于普通人的失德行为。所以,规范院士的学术道德已经成为一件急需解决的大事。不管是反对院士乱兼职、挂虚名,还是规范院士学术道德,根本措施还在于制度化约束。一要出台学术道德规范,以制度化明文禁止院士身兼多职、徒挂虚名;二是建立推出机制,一旦发现有违反规定的失德行为,立即除名;三是对于领取不当报酬的院士,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使其接受法律制裁。
应采取严厉措施清理院士乱兼职土壤
海南日报的评论认为,院士合理的兼职并非不可,正当的利益追求也无可厚非。但是,当前不少院士的兼职不仅过多过滥,而且兼得莫名其妙、不负责任。如何约束院士不当兼职,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命题。这就要借助道德的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还要借助制度的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更要借助社会力量,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如果不采取严厉的惩处措施,不及时清理院士乱兼职的土壤,院士们就很难按捺住利益驱动,不少地方也依然会对院士趋之若鹜。
(均为本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