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杂 志
光明网
光明日报 2010年06月07日 星期一

推进文化建设系列访谈之三

营造健康的文化生态

——谈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

《 光明日报 》( 2010年06月07日   01 版)

    北京,国家大剧院,座无虚席。人们在聚精会神地欣赏着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沉浸在诗化的舞台意境中,深刻感受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而心潮起伏,灵魂激荡。

    在同一个夜晚,在京城的千万个家庭里,多少人正坐在电视机荧屏前,欣赏着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节目,或是一部剧情起伏跌宕的电视连续剧,或是一场竞争激烈充满悬念的歌手擂台赛,或是一台妙趣横生笑料不断的小品。

    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这个话题人们屡屡谈起,又常说常新。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著名作家陆天明、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对这个话题,都有自己的深刻理解,而归根结底,又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营造健康的文化生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

    统一于“三贴近”的主旋律和多样化

    于平:

    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是我们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当前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生产应当重视的课题。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的必然趋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品质提升后向往着精神生活品质的提升,而文化工作者也有责任以高品质精神产品的生产来满足并引领这种需求;同时,我们还有责任以精神产品的丰富性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选择的多样性。也就是说,文化的发展既要有品质的提升也要有样式的丰富,而这正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应有之义。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主旋律也好,提倡多样化也好,在于我们文化的发展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文化产品只有以其丰富性来满足人民群众选择的自由度,同时以其优质性来净化、提升人们的情操和境界,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的文化生态是百花齐放、万木竞秀的生态。其实,文化发展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它所弘扬的主旋律,不仅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而且本身也应呈现为多样化的形态;它所提倡多样化,也应是与主旋律相和谐的和弦,具有健康的格调和品位。并且,培育文化产品多样性的土壤,也是主旋律文化产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文化发展的统筹兼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兼顾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而这个统筹兼顾,就是统一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体实践中。如果说,“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要求,首先在于它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的话;那么,将两者相辅相成地统一于“三贴近”,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而事实上,一部人类文明史、一部文化发展史,正是人民群众从事各类实践的历史。“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我们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有益总结,也是我们推动文化可持续建设的有效法宝。

    伟大作品体现时代和人民的“主旋律”

    陆天明:

    要说清“主旋律”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要澄清三点:第一,“主旋律”究竟是主观臆造的,还是现实的历史进程中客观存在的?第二,“主旋律”是不是就等同于“长官意志”?第三,主旋律作品是否一定是应景之作,只能是应景之作?正因为存在上述三个疑点,可以说,“主旋律”是近年来受到误解最多的一个文艺概念。

    真正的主旋律是体现某一时代,某一历史进程中人民集体生存意愿,体现时代发展动向的。它是客观存在而不是主观臆造的,是一定会在这个时代的创作总体中不可违逆地被凸现,被强调,被观照,被摹写出来的。比如世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人们呼吁人性解放,吁求自由平等博爱;中国近百年来反封建,求民主,反独裁,求温饱,反外族入侵,求民族复兴自强,不断变革,求国家富强和民生富裕等等,既是时代发展、人民生存意愿的主旨,也成为这些个历史阶段文艺创作的主调,也就是我们当下所谓的“主旋律”。

    综观古今中外的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之所以成就了一番“伟大”,几乎无一不是因为他们体现了时代和人民的这种“主旨”和“主调”。也就是说,他们几乎无一不是他们时代的“主旋律”作家和“主旋律”作品。我们无法全部罗列,只提中国的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就足矣。

    主旋律作品是否一定只能是应景的东西?产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河大合唱》,它应该说是个“主旋律”作品吧,也可以说是救国救亡的“急就章”式作品,但你无法否认它是一部伟大的经典作品,它已经成为一部民族的杰出音乐史诗,将在中华文化史上永存。这样的例子在世界各国的文艺创作史上都举不胜举。

    但也要看到,在某种气氛下,“主旋律”作品也比较容易被写成“应景式”的东西。关键在于,创作者是否能够真正把“对得起历史,对得起人民”立为自己创作的唯一标准。

    当然,作品的伟大与否,和作品究竟写了些什么并不会有必然的关联。但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必定要呼唤自己的主旋律作品。它是时代和历史前进的天赋使命。对于这种“天赋使命”的态度,正在考验着考查着作为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艺术家的良知和良心。

    不仅是本土议题,也有了全球性高度

    张颐武:

    这些年来,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都呈现繁荣局面。一方面,国家通过深具影响的“五个一工程”等各种文化评奖体系的建构以及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艺术节、全国美展等文化活动,“文华大奖”等重大艺术奖项,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推出了许多具有崇高文化价值、代表国家文化发展先进方向的作品。另一方面,如何创造为新时代的受众所认同和接受的文艺作品,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保持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文艺发展的自觉追求。这些艺术类型无论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还是在“多样化”的探索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实绩。

    以文学为例,目前全国每年出版长篇小说1000部左右,就数量而言是历史上最高的。同时,许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作家仍保持旺盛写作能力,他们在传统文学的领域中仍然是主力军。而一批新生代作家也在迅速成长,所谓“80后”作家已经成为文学写作新的重要力量。像话剧小剧场艺术的兴盛,美术领域艺术品市场的发育和前卫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均衡发展,电影领域以本土“大片”为代表的市场化走向使得电影得以复兴、主旋律电影的纵深开掘和“第六代”电影的探索等等,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些都说明,文艺适应社会生活日趋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多变的客观现实,在弘扬主旋律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使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更加丰富多彩。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际综合实力空前提高,可以说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已不仅仅是一个本土议题,也有了全球性的高度。如何让中华民族价值感、凝聚力,既让中国人民强烈认同,也让世界人民更多了解;如何在全球性平台上展示大众文化活力、传统文化精神乃至西方文化的开放,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魅力,都成为新的议题。现在大家都瞩目的世博会,可以说就是这样的平台。

两院院士大会今日召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营造健康的文化生态
母校九十华诞感怀
哈尔滨工业大学庆祝90华诞
南宁市区各高考考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