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第五届“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10名拟获奖人选名单出炉。本次活动自去年下半年启动以来,在社会各界和各类人才中引起巨大反响,短短7天就吸引了100多万网民参与投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之风吹遍巴蜀大地。
实际上,这只是四川人才工作的亮点之一。自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四川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建设西部人才高地为目标,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积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着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制度保障 成绩喜人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四川省人才总量达到618.8万人,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七,年均递增3.75%左右,每万人口中拥有人才数695人;形成了一支以60名两院院士为龙头、7000余名省部级专家为骨干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推进四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四川省委、省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和创新。
早在2000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将人才和科技工作纳入各市(州)党政一把手的年度目标和政绩考核内容;2004年延伸到省级各部门一把手。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实现了纵横向的全覆盖。通过广泛推行“一抓一”目标责任制,创新了党管人才方式方法,提升了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推动了人才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
2003年初,四川省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先后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和工作机构,全省人才工作专兼职队伍近500人,构建了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组织体系。各级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普遍推行人才工作定期议事、信息沟通、督查督办、宣传协作等制度,建立了人才工作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2003年8月,四川省召开第一次全省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新思路,在全国独创性地编制《四川省“十五”人才结构调整指导计划》和6个支柱产业人才开发配套意见,明确把人才工作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
2008年1月,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全省科技奖励大会上提出,要把四川建设成为“西部人才高地”,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工作的发展目标,提升了人才开发的战略地位。
人才工程 培育专家
今年是四川省农业大学的阎文昭博士参加马铃薯良繁体系人才培养项目的第二年。作为四川省“天府英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培养对象,阎文昭与相关部门签订了为期三年的人才培养协议。“有了项目的保障,我的研究更加从容和自信。”阎文昭说。
“天府英才”工程是四川省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大人才工程。2007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每年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着力培养“五个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群体,即:100名杰出科学家、1000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000名省优秀专家、1000名优秀企业家和1000名高技能人才。3年来,已累计资助实施25个重大产业人才项目、10个创新团队,聚集、培养了1000多名高层次创新人才,初步形成了“区域人才小高地、产业人才大集群”的格局,为全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特殊时期离不开特殊的人才举措。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针对地震重灾区的人才急需,迅速启动并持续实施了一系列人才支持计划和工程,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实施急需专业人才援助行动,先后向重灾区统筹选派了10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补充了1700余名高校毕业生;
——实施专家智力服务行动,组建了由230名省内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团;
——实施灾区干部心理援助行动,累计组织近百名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专家,为5000多名干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重点心理干预;
——实施两万名建筑业农民工免费大培训行动,培训建筑业农民工22029名,加快了灾区农房重建进程。
创新机制 激活人才
长期以来,人才流动的局限往往使得各类人才难以发挥才智。从2003年起,四川省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和意见,着力打破人才流动的地域、所有制、身份限制,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潜能。
得益于这些人才流动的创新机制,存量人才被大大盘活,近20万“单位人”走向社会、自主创业,7万多名“科技儒商”完成了从专业技术人才向“小老板”、企业家的转变。同时,随着人才市场的加快建设,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大大提升。截至目前,四川全省已建成各类人才市场276个,仅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就实现人才合理流动近百万人次。
促进人才流动的同时,四川还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吸收急需人才。
2003年以来,通过出台《四川省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川服务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推行海外智力和留学人员来川工作“一站式服务”,累计吸引1.5万余名海外留学人员来(回)川工作,每年有外国专家6600多人次在川工作或服务,近五年来共引进省外各类人才47.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