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学龄儿童患多动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2009年的调查显示,英国患病率不足1%,日本4%,美国5%—10%,中国1.5%—10%。如果患儿达不到临床治愈,这一疾病可能持续至成年,或发展成为其他精神障碍。国外对近1300名犯罪者的研究发现,75%儿时有多动症表现。另外,很多染上网瘾、毒瘾者是多动症患儿。到了成年,多动症病人往往工作没有持久性,人际关系差,婚姻也不稳定。儿童节到来之际,北京天坛医院儿科主任高宝勤教授呼吁,请家长关注孩子,做到早期发现,有效治疗。
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又称多动症)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和学习困难为特征,属于破坏性行为障碍,颇为常见。本病男童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比例约在9:1至4:1之间。其差异的原因之一是男童更具有冲动和攻击行为,并且容易伴随品行方面的问题。
多动症患儿的临床表现
1、过度活动 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水平过高。部分患儿在婴幼儿时期就表现出:易兴奋,多哭闹,睡眠差,喂食困难,难于养成定时大小便规律;平时手脚不停乱动,显得格外活泼;好喧闹捣乱,翻箱倒柜,玩耍无长性,好破坏等;入学后上课时小动作多,坐不稳,喜欢惹人注意,犹如启动的马达一样不知疲倦,“人来疯”,过分做恶作剧和富有破坏性。
2、注意力集中困难 目前有学者认为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应该是注意缺陷,它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不能有效学习,上课时注意力集中困难显得特别明显,易被无关刺激吸引或好做“白日梦”,对课堂讲授和布置的作业很少注意,以致答非所问,胡乱应付。
3、冲动行为 患儿容易过度兴奋和冲动,不顾后果,甚至伤害他人。患儿可能在课堂上忽然大叫大喊,来回走动;在室外常有冒险行为,如攀高跳下,不顾及来往汽车冲上大街等;考试时匆匆完成,抢先交卷;平常缺乏耐性,要求得不到立即满足,就会吵闹或破坏东西。
病因和发病机制
高宝勤教授认为,“多动症是儿童少年时期最为常见的心理行为疾病。”对6岁以下的患儿应以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为主,对6岁以上的学龄儿童可酌量给予药物治疗。由于患者人数多、损害严重,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高宝勤教授分析:多动症是个复杂的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外大量资料表明,遗传是重要病因之一。现在研究认为遗传度可以达到80%,父母患过此病的,其孩子患病率有40%-50%。
此外,心理社会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资料表明,家庭和社会因素对该病的发展和结局有重要的影响。儿童发生多动症与其双亲责任角色不当和养育方式失误有关。早期母爱剥夺和育婴院养育的小儿后来出现坐立不安、注意力易分散和遭受他人排斥者较多见。儿童的控制行为主要受父母影响,若父母自身有精神或行为问题将影响儿童的行为控制。此外,父母离婚、亲人死亡、家庭气氛紧张、学习负担过重、教室过于拥挤、父母或老师处理儿童问题不当等,也可以引起“情绪性生活过度”和注意力不集中。研究还发现父母和教师对儿童缺乏理解,甚至经常采取粗暴处置,将会严重影响儿童行为和情绪的发展,导致注意力集中困难和多动的发生,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
再有,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介质紊乱也是发病原因之一,儿童神经系统处于快速发育完善阶段,很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如轻微的铅负荷增高即可引起神经生理过程的损害,导致多动、注意力集中困难、易激惹、运动失调、反应迟钝等。儿童高铅血症常与空气污染、饮食、异食僻以及缺乏照料而接触含铅量较高的塑料玩具、油漆物品等有关。有报道称,人工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人工色素等)和水杨酸盐与该病的发生有某种潜在的关联,若食物中去除这些物质,有些多动症患儿的行为和学习问题可得到改善。
多动症的治疗
多动症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分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合理教育,认知行为治疗,社会技能训练。药物治疗因人而异,心理治疗包括行为治疗、认知训练、疏泄疗法、父母和教师咨询等。
行为治疗 利用条件反射原理,在训练中出现适合行为时给予奖励,以求保持,并继续改进;当出现不合适行为时加以漠视,或暂时剥夺一些权利,以表惩罚。此类训练需要由家庭、医院以及学校三方面结合。
认知训练 训练患儿自我控制、多加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患儿养成“三思而后行”及在活动中养成“停停、看看和听听”的习惯,以达到自我调节。
疏泄疗法 成人注意聆听患儿的不满情绪并给予分析,对的加以肯定,错的加以指导纠正,使患儿心情舒畅,能同成人融洽相处。利用适当机会让患儿多做户外活动,宣泄部分旺盛精力,以求上课安静听讲。
患儿的父母以及老师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失望情绪,但是一定要改变“坏孩子,不可救药”的看法,要有耐心。同时,让患儿参加有规则的活动,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