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沈阳5月30日电(记者毕玉才 特约记者刘勇)今天是农历四月十八,来自北京、新疆、沈阳、大连等地的锡伯族文化学者和专家齐聚沈阳,举行锡伯族“西迁节纪念活动暨沈北新区建设锡伯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论坛。沈北新区锡伯族文化研究会会长傅永林说:建设锡伯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有力地推动锡伯族文化的整体性保护、科学性保护和可持续性传承,为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增强民族团结,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格局,作出历史性贡献。
246年前的今天,即乾隆二十九年农历四月十八,1020名锡伯族官兵,连同家属共4295人,应清政府征调,告别盛京(沈阳)锡伯家庙,踏上西迁漫漫征程。经过一年五个月艰苦跋涉,到达新疆伊犁。参与平定叛乱,用热血和忠诚捍卫祖国统一。如今,“大西迁”的锡伯族后代都聚居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而他们的根还在沈阳。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新疆锡伯族人都会成群结队回沈阳家庙祭祖。
据沈北新区连茂君副区长介绍,目前全国锡伯族总人口18.88万人,辽宁占70.23%。沈阳锡伯族居民约有5万人,其中3万人聚居在沈北新区。作为辽宁省最大的锡伯族聚居区,沈北新区区委、区政府以保护、传承和发扬锡伯族文化为己任,在抢救保护中传承,在传承开发中保护,投资1000多万元在锡伯族西迁起始地——沈北新区西佛寺乡修建了西迁纪念馆,修建了1万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投资7000多万元,在兴隆台、黄家等乡镇建立了锡伯族学校,编写了《锡汉对照速成读本》,每年有200名学生学习锡伯族语;同时,申报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迁节”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喜利妈妈》成为省级保护项目,《锡伯族民间故事》、《歘嘎拉哈》为市级保护项目;原生态歌舞《喜利妈妈的传说》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然而,随着民族融合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锡伯族文化遗产及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尤其是锡伯族语言和文字,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后裔中保存得非常完整,而在沈阳地区基本消失。”连茂君副区长说,建设锡伯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要保护好锡伯族几经迁徙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空间,以及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艺术表演形式,修复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的、并与周边自然、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