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5月26日 星期三

    立德树人 百年大计

    看,精彩课堂这样炼就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报道之二

    作者: 《光明日报》( 2010年05月26日 03版)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新生迎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是:之前的7门课程被调整为4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新课程教材被纳入到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

        改革的不仅仅是课程名称或学分设置上的技术调整,更是基于时代的变化使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平心而论,当代大学生不存在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天然隔阂,他们中的很多人自身就具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指导他们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能够真正进到学生的头脑中,变成他们理解、接受和喜欢的东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占安教授表示。

        5年过去了,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如何突破?精彩课堂如何实现?

        课堂:要留身,更要入心

        真理的认同,靠灌输既定的结论是不行的。在清华大学的蔡乐苏老师看来,每学期的前几节课,都是自己在跟学生“拔河”——他要使所有的力气,将那些持观望态度的,甚至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拉”过来。

        这样的“拔河”,对每一位思政老师都是一种挑战。

        “怎样使在多元化的环境里生活的大学生,能够选择接受我们认为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理论,并变成指导他们人生的实践,还需要一个艰苦的转化过程,而一线教师的认同,支持和创造性劳动是不可惑缺的。”从教40余年的清华大学刘美珣教授深有感触。

        培训、研讨、观摩、比较、琢磨、领悟、创新……教师们的努力让学生们慢慢感受到了不同课堂自有它的精彩之处:单纯的结论灌输转变为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讲授与多样化教学方式相结合,单一的学校课堂教学转变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传统的“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考核方式转变以提升理论思维、培养能力为目标的考核方式……

        课堂之外,邮箱、博客、工作室成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们互动的另一个平台,他们成为学生们的引路人和知心人。这也改变着学生们对思政课教师的既有印象。

        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课程,这已成为高校领导者和教师们的共识。高校党政“一把手”纷纷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指导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各高校也都在“自选动作”中,发掘自己的特色:

        清华大学的探究式学习,通过在研究和探索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需求,使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北京大学的专题讲座式的授课方式,使教师的讲授内容与学生自学的教材形成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讲授的着力点应是对学生的看书和思考提出要求、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指导、对教材作必要的补充以及学术层面的讨论;

        北师大的案例教学,真实可信,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过读懂理论背后的故事,了解理论产生的必然性;

        复旦大学构建了一个“4+4+2”结构型的考核分数模式,即理论知识考核占40%、社会实践考核占40%、平时成绩考核占20%。这种模式把考试考核的成绩测评权重更多地放在对理论知识实际运用的考核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武汉大学形成了“中国轮廓”科学考察、新农村建设服务团、重走长征路、博士医疗服务团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品牌项目,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完成多项建设规划方案的设计和企业技术攻关课题,赢得了社会普遍赞誉。

        不论是课堂内,还是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的“参与度”、“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提升。

        课堂活了,学生们不再从眼睛缝里偷看老师,他们积极昂扬地融入到教学当中,在辩论中思考,在研究中升华。

        留住了学生的身,才可能进入学生的心。华中科技大学杨一平老师表示,对于大学生,让他们少吃“定制餐”,多吃“自助餐”,使他们感受到“两课”是有“营养”的,不仅对自身成长有益,而且非常必要,使学生把功利性需求真正转化为自我成长性需求,他们才能真懂、真信。 

        科研:是提升,更是持续

        “当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相比较的时候,不难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投入、敬业精神、奉献意识等都很好,学历也不低,教学水平甚至优于其他很多课程教师。那么,主要的差别在哪里呢?就在于学术水平。结果是:人格魅力不差,学识魅力不足。”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教授指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识魅力不足不仅表现在科研能力上,还表现在学术意识、学术态度上。但凡人格魅力不差,学识魅力较好的教师通常教学效果是好的。虽然有些教学型教师也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大多缺乏后劲,不可持续。”

        在清华大学,学院以承担工程项目为载体,规划学院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全面提升了学院的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5位教授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6位教授成为主要成员。学院一半以上的教授参加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尤其是一批中青年教授成为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为其成长搭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在华中科大,学校进一步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基金的投入。2005年至今,学校平均每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经费投入达到50万元。并初步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激励与约束的长效机制,使教学工作有的放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各地在大力推进教学、科研工作上,也都频频出招:

        北京每年划拨180万元,供高校和四门课程研究会作为专门研究经费;山西将思政课教学研究纳入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开列单独项目;云南通过审定主题、支持经费的方式,委托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会的各个分会进行学术研究,并以本科四门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课5个省级课题为龙头,推进有关课程的科研工作。陕西依托高校建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中心,设立专项基金,资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

        “不能仅仅以某一门课程论教学,而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度去思考教学。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宽厚,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只有拿自己研究的成果去向学生讲授,自己才能自信、自如、自由,学生听起来也才能有兴趣、有深度、有提高。”陈占安教授对此坚信不移。

        “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独特的教学形式让冰冷的理论拥有了温暖人心的力量。贾凤姿、王易、施索华、李梁……他们都成为高校大学生们心向往之的思政课教师。

        有听头,有嚼头,课堂方能吸引力十足;有需求,有营养,学生方能真懂真信。他们的课常常会“爆棚”,以“一座难求”的方式在学生中间口口相传。

        炼就精彩一课,让学生感受理论的魅力。清华大学一名学生表示:“没有一门课,像它一样,给我如此多的思考;没有一门课,像它一样,给我如此多的感动。感谢老师,带我走过这一段终生难忘的旅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