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5月22日 星期六

    一头连着大山,一头连着象牙塔

    ——记湖北蕲春四中语文教师汪金权

    作者:本报记者 夏 静 《光明日报》( 2010年05月22日 04版)

        “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但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我就心满意足了……”从汪金权的日记里,记者真切地触碰到了这位“全国优秀教师”的内心世界。

        “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47岁的汪金权出生在蕲春北部山区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在靠天吃饭、勤扒苦做的艰难岁月里,家中排行老大的他不负众望,跳出了“农门”,走进了省城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

        1987年,汪金权大学毕业。在那个大学生稀缺的年代,作为一名“优秀毕业生”的他原本可以有更多更好的去向。然而,难离故土的他最终选择了家乡的“名校”——黄冈中学,担任一名语文教师。

        刚上班不久,汪金权就到蕲春四中看望自己的老师顾凤鸣。这所学校位于蕲春县北部山区,与安徽交界,交通极其不便。“四中条件太差,留不住老师,也招不到好学生。”交谈间,顾老师叹气说。

        “那我调过来!”汪金权出其不意地来了一句。顾老师以为他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第二年汪金权真的办理了调动手续。就这样,仅仅在黄冈中学工作了一年,他就来到了大山深处。

        这一呆就是22年。汪金权也从一个意气风发的“才子”,变成了今天颇显苍老的中年人。此间,武汉多所重点高中曾向他伸出橄榄枝,邀请他“加盟”,均被他婉言谢绝:“我走了,四中的孩子们怎么办?”

        “老师的恩情这辈子都还不了”

        在汪金权墙壁斑驳的宿舍里,记者看到的是几架高低床和满屋的学习书籍,唯一的电器是一个电饭煲。多年来,学生与汪老师同吃同住已成为四中一景。最多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宿舍。

        “老师的恩情这辈子都还不了!”今年春节,在辽宁师范大学读研究生的学生汪红奎通过贺卡向老师表达感激之情。读高中、上大学、念研究生,汪红奎的学费都是汪金权老师垫付的。如今,汪老师还鼓励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表示将继续资助他。

        由于父母久病,在蕲春四中就读的程万里、程月梅兄妹家境十分困难。1998年,汪金权主动找到他们:“你们只管好好学习,读书的费用我来负担!”2000年,兄妹俩双双考上了大学。就在家人一筹莫展之时,汪金权再一次主动上门借给他们两千元钱。

        同村里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一个个都已建起了楼房。而拥有大学学历的汪金权,至今住的依然是20多年前的土坯房。这些年来,他的工资从最初的几十元涨到2000多元,但他仍然未能撑起自己的家业,反而成了全村最贫困的“公家人”。

        “他为学生带来光明和希望”

        “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给山区学生一双翅膀,让他们飞出山区,报效社会。”

        22年来,汪金权亲手将1000多名孩子送进了大学。如今,学生们分布于全国各地,很多人成为单位的骨干。“他们中的很多人家庭都十分贫穷,而他们的成长,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贫寒家庭的命运。”默默之中,汪金权撑起的是许多家庭的希望。

        “汪金权老师倾尽所能,为学生带来光明和希望。他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架起了一座通向彼岸的桥梁,一头连着大山,一头连着象牙塔。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山师魂!”蕲春县委书记熊长江这样评价汪金权。

        最近,慈善基金会收到第一笔来自一个企业的10万元捐款。“我个人的力量很微弱,而需要帮助的孩子太多,但我每天努力去做,就能带动更多的人关心山区教育事业,我相信这股爱心就像星星之火,最终可以燎原。”汪金权的心始终未曾离开山区教育。

        连日来,汪金权的事迹在荆楚大地上传颂。5月21日湖北省教育厅做出决定,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向汪金权同志学习的活动。旨在引导广大教职工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