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5月22日 星期六

    民族团结的彩虹

    ——龚曲此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作者:本报记者 温庆生 《光明日报》( 2010年05月22日 06版)
    生前留口碑
    身后树丰碑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 齐扎拉(藏族)
    我和龚曲此里都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藏族领导干部。我们相识共事23年,他像小溪奔流大海一样爱党信党跟党走,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像对待亲人一样关爱各族群众,像春蚕吐丝一样在本职岗位上鞠躬尽瘁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如同梅里雪山,永远矗立在迪庆各族群众的心中。
    龚曲此里是翻身农奴的后代,是共产党让他家有房住、有衣穿,参军入伍后,在党和军队的关心培养下,从一名不懂汉语的藏族青年一步步成长为一名高中级领导干部。他把报答党的培育之恩作为毕生追求,始终做到永远听党的话,铁心跟党走。
    龚曲此里是一个心里总是装着老百姓的领导干部,每当看到群众过上好日子,他总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每当看到群众有困难,他总是想方设法,伸手帮一把。特别是近几年,他在身患高原综合症已危及生命的情况下,仍在扶贫帮困、抢险救灾和藏区维稳第一线冲锋不止。
    龚曲此里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他从没有因为自己上过战场、守过边防,长期在艰苦地区工作,而向组织伸过手。即使在住院的95天里,他依然牵挂着迪庆的发展与稳定,先后给47位军地领导打电话询问情况。记得他手术后不久就给我打电话,说:“扎拉书记,顶多半个月我就出院了,你给我交待的任务我一定完成好!”谁知,他再也没回到他挚爱的土地,再也没回到他心爱的岗位。
    龚曲此里同志走了,但他的生命已化作守护“三江”的雄鹰,他的灵魂已化作民族团结的彩虹,他的精神正激励着迪庆37万各族人民,去建设香格里拉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时刻把群众的
    冷暖放在心上
    云南省迪庆军分区司令部科长 刘云宏(藏族)
    龚曲此里副司令是我的老领导,我经常跟着他走村进寨、访贫问苦,他亲民爱民的一幕幕,至今仍历历在目。为什么迪庆人民对他那么崇敬和怀念,是因为他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
    他有着菩萨一样的慈悲心肠。碰到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毫不犹豫伸出援助之手。有一次,我随他上街办事,看见一个衣衫破烂、坐在地上的老人。路上的行人都捂着鼻子绕道走,龚曲副司令却走过去与他攀谈。得知是附近一个乡镇的孤寡老人,他掏钱让我给老人买来盒饭。然后又把老人安排到街边一个小旅馆住下,还预付了两天房钱。第二天一大早,他又联系民政部门,将老人送到敬老院。那年冬天,迪庆的天气特别冷。一天下午,我陪龚曲副司令下部队返回途中,看着车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他突然问我:“你还记得上次我们送到敬老院的那位老人吗?天这么冷,也不知道他怎么样了?”说实话,我已经把这事给忘了,没想到他还一直挂念着那位素昧平生的老人。进城后,他让驾驶员把车开到一家商场,买了保暖衣物和生活用品送到老人手中。老人接过衣物,紧紧拽住他的手,泣不成声地说:“我这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啊,遇到这么好的人!”后来,我曾问龚曲副司令:“经济不发达地区,像这样的人还有不少,你管得了吗?”他说:“我一个人的能力确实有限,就是全家人不吃不喝也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但要知道,滴水可以成河,如果我们所有人都来关心,问题终究会解决。我龚曲此里有今天,既有党的培育之恩,也有老百姓的养育之情。我不会说多少好听的话,但可以保证,做不了大官,可以做个好人;做不了大事,可以多做好事。”龚曲副司令的回答没有高深的道理,却让我铭记终身。
    阿爸
    我们为您骄傲
    云南省迪庆军分区独立营排长 龚建平(藏族)
    从2008年11月2日病发到去世,阿爸生平第一次不带任何工作任务,在家乡迪庆以外的地方休息了95天。
    在我儿时的印象中,阿爸对顿珠哥哥总是比对我和姐姐还要亲。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那年,我和顿珠哥哥所在的班级都要开家长会,无法分身的阿妈只好央求阿爸同去参加,没想到阿爸居然爽快地答应了,这让我心里很得意。因为,我曾不止一次地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有一个当军官的阿爸,总算有机会让他们见识见识。果然,那天阿爸穿着笔挺的军装到了学校,我抑止不住心里的激动,同学们也投来羡慕的目光。而阿爸似乎没看见我,就跟着顿珠哥哥进了教室。说实话,那一刻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同学们取笑我,说那个当官的根本不是我阿爸。回到家里,我把气撒到顿珠哥哥身上,冲着他大声嚷道:“你不是阿爸的儿子,你不要抢我的阿爸!”没想到话音刚落,阿爸就生气地说:“不许你说这样的混帐话,你们都是阿爸的亲儿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理解了阿爸这份无私的爱。
    阿爸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们兄弟姊妹长大成才,为民族团结进步作贡献。2005年我高中毕业,原本打算报考地方高校,我听取阿爸的建议报考了昆明陆军学院,穿上军装,像阿爸一样走上从军路。军校毕业那年,我被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表彰为“全军优秀学员”,可以优先选择单位的我特别想留在昆明,可还是征求了阿爸的意见。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儿子,高原苦是苦一点,但更能发挥你藏族干部的优势,况且这里的岗位也的确需要你!”最终,我回到高原。在阿爸的影响下,哥哥洛桑顿珠大学毕业,到高原藏区当了一名警察。姐姐龚雪琳、康秀英、吉心梅大学毕业,也相继回到迪庆。
    谆谆教诲
    无尽追思
    云南省德钦县委办公室干部 吉心梅(彝族)
    1997年8月25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那一天阳光灿烂,我正在山上放羊,远远看到3名解放军朝我家走去,我心中仿佛有种预感,立即往家里跑去。村长拉着一个年长的解放军叔叔说,这就是你写信要找的龚曲叔叔。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扑通”一声跪下。龚曲阿爸把我扶起来说:“孩子,别难过,有党、有政府、有解放军,你上学的事,我们帮你解决。”他把带来的两床被子、五套衣服送给我家,还掏出500元钱叫我交学费。一个星期后,我终于走出大山,坐进县城宽敞明亮的教室。
    十多年来,龚曲阿爸的品格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人生选择,可以说,阿爸就是我人生的老师。大学期间,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还获得两届挪威国王奖学金、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2007年7月,我大学毕业,面临人生重要抉择。当时,云南经济日报社领导决定把我留下当记者。按说,我这个大山里的孩子能留在省城工作,是多么荣耀的事啊。可我心里一点高兴不起来,想想家乡的贫困落后,想想家乡孩子渴望求学的目光,我常常彻夜难眠。2007年底,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家乡土官小学因缺老师,100多名学生面临停课的报道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定辞职回乡支教。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龚曲阿爸时,他特别高兴,在电话里对我说:“小梅,你做得对,阿爸支持你的决定。”支教期满,我原本可以返回昆明工作。但我还是选择留在高原,为家乡的建设多尽一份力。
    阿爸啊,您走得那么匆忙,女儿给您织的毛衣您还没来得及穿,女儿刚得到的奖状您还没来得及看,女儿的人生路还需要您指引。阿爸,您永远活在女儿心中!
    寻找
    香格里拉
    新华社记者 白瑞雪
    接到采访任务奔赴迪庆,是在春寒料峭的二月。迎着梅里雪山吹来的风,我和我的同事们爬上烈士陵园的小山坡,向着静静躺在这里的龚曲此里深深地鞠躬。
    墓碑上没有照片,只有一颗鲜艳的红星。正前方那片宁静的高原,就是全世界各种文字都曾描绘过的美丽的香格里拉。作为一名军事记者,与优秀的中国军人对话,是一件惬意的事。然而,斯人已逝,与龚曲此里从未谋面的我们,不得不从人们点点滴滴的回忆里、从他留下的日记里,还原那位有情有义的藏族军人。
    采访中的一幕,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天,途经奔子栏镇的书松村,我们拜访了65岁的藏族老人次忠里。这是一位聋哑人,膝下无儿无女。过去十几年里,龚曲此里每次经过这里,总要陪他坐一坐,为他捎来衣物和米面。像这样的穷朋友,龚曲此里结识了200多位。当我们走进小院,老人步履蹒跚地迎了上来。很快,我发现,他的笑容越过了我们,他的目光在人群中快速地跳跃。显然,他在寻找那张熟悉的面孔。直到村干部用手语告诉他,龚曲司令这些日子太忙、不能来看他了,老人才安静地坐了下来。
    就在这一刻,就是这个善意的谎言,让几天来淤积在我心里的痛惜,突然释怀。其实,龚曲此里并没有离开。他的名字,依然是刻在高原各族人民心中的一方高地,让人安心,让人温暖;他的力量,正在更多的金珠玛米和高原群众中传递、延续;他的爱山高水长,一如香格里拉不老的蓝天,不倒的雪山,不枯的花海。
    藏传佛教的经文里,“香格里拉”是一个和平宁静的理想国。它仅仅是传说中的乐土,还是某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多少年来,人们苦苦寻找。在追寻龚曲此里人生故事的路上,我渐渐明白,香格里拉不仅仅是一个城市一方山水。每个人的心中,
    龚曲此里生前资料照片

        用生命维护民族团结

        ——龚曲此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5月21日,龚曲此里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再一次撞击人们的心灵。

        上午9时30分,由中宣部、国家民委、总政治部和云南省委在北京联合举办的龚曲此里同志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3层小礼堂举行。报告团成员充满深情地讲述龚曲此里用生命维护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

        云南省迪庆军分区原副司令员龚曲此里,从军39年,在迪庆高原整整战斗了24年,用生命呵护高原藏区的和谐,用真情化解高原群众的疾苦,用智慧促进迪庆地区的繁荣,用热血履行革命军人的神圣职责。他在身患高原综合症已危及生命的情况下,仍然以惊人的毅力与死神赛跑,在扶贫帮困、抢险救灾第一线冲锋不止。由于劳累过度,龚曲此里突发急性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于2009年2月5日去世,年仅55岁。

        “为群众每办一件实事,群众就会对党增加一份感情;为群众每解决一个难题,群众就会对党增加一份信任!”回忆起龚曲此里这句话,与龚曲此里相识共事23年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齐扎拉不禁眼含热泪。

        约800名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代表、驻京部队官兵代表,用掌声向这位被誉为“穿着军装的菩萨”的藏族汉子表示敬意。

        迪庆军分区司令部科长刘云宏,从1994年开始就与龚曲此里共事,经常跟着他走村进寨、访贫问苦。回忆起龚曲此里下葬那天,数万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刘云宏说:“‘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龚曲此里的人生实践,让我懂得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在阿爸的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洋溢着对党的感恩之情……”龚曲此里的儿子、迪庆军分区独立营排长龚建平讲述了自己心目中的父亲形象:“阿爸不仅给我们讲道理,更给我们做样子。”

        龚曲此里在迪庆工作期间,资助了200多名家境贫寒的各族学生,其中许多人考入大学,成为建设家乡的优秀人才。云南省德钦县委办公室干部吉心梅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虽然不是龚曲此里的亲生女儿,但这个彝族姑娘觉得龚曲此里对自己比亲生父亲还亲。“阿爸啊,在您离开我的400多个日夜里,女儿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您。”彝族姑娘的深情呼唤,让听众潸然泪下。

        “过去十几年里,龚曲此里每次经过这里,总要陪聋哑、无儿无女的藏族老人次忠里坐一坐,为他捎来衣物和米面。”新华社记者白瑞雪深情地讲述了她采访中难忘的一幕:“当我们走进小院,次忠里老人步履蹒跚地迎上来。很快,我发现,他的笑容越过了我们,他的目光在人群中快速地跳跃。显然,他在寻找那张熟悉的面孔。直到村干部用手语告诉他,龚曲司令这些日子太忙、不能来看他了,老人才安静地坐了下来……就在这一刻,就是这个善意的谎言,让几天来淤积在我心里的痛惜,突然释怀。”

        “这份爱,因为纯净而崇高,因为无私而永恒。”白瑞雪的讲述,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

        听众们被泪水模糊了视线,礼堂里掌声如潮。

        会后,去年刚刚参军的藏族小战士扎西激动地说:“我要像他那样,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龚曲此里走了,但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一如齐扎拉所说:“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如同梅里雪山,永远矗立在迪庆各族群众的心中;他的灵魂,已化作民族团结的彩虹,辉映着香格里拉这片热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