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在新寨嘉那嘛呢举行玉树地震灾区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震区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做出一系列重要批示。他强调,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抢救保护工程既是重建物质家园,也是重建精神家园;不仅是对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支援,而且具有心灵慰籍和精神支持的重要意义。
深思熟虑 为民着想
选择新寨嘉那嘛呢作为工程启动的第一项工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新寨嘉那嘛呢位于玉树州玉树县新寨村的扎曲河畔,距离结古镇五公里。据史料记载,它始建于十八世纪,当年第一世嘉那活佛来到新寨村时,发现了一块带有天然“六字真经”的嘛呢石,遂以此为缘住了下来,同僧俗群众一起凿刻嘛呢石。经过数代信众的不断凿刻垒堆,目前已形成一个东西长275米,南北宽74-82米,高4米,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体积达9万立方米的嘛呢石堆。后来又修建了附属的大法场、大转经堂、佛堂、大小转经筒、十几座佛塔等建筑,形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嘛呢石经城”。
“嘛呢”一词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吽”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嘛呢”而称为“嘛呢石”或“嘛呢堆”。在藏传佛教流传的地区,各种各样的嘛呢石和大小不一的嘛呢堆随处可见。然而像新寨嘛呢石城这样规模宏大,且有着悠久历史的却极为稀少,尤为珍贵的是几万块刻有律法、历算、艺术等论述和各种佛像的嘛呢石精品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因此在国内外的藏传佛教信众心目中颇负盛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树地震给新寨嘉那嘛呢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记者在现场看到,新寨嘉那嘛呢八塔中有三座塔全部倒塌,其余塔身开裂,濒临倒塌;如意塔塔身开裂,局部坍塌;经轮房墙体开裂,梁架倾斜;转经墙全部倾斜开裂,濒临倒塌;嘛呢石大量滑落,部分石刻文物破损。
尽管如此,仍有大量的藏族群众围着嘛呢堆转经、磕长头。这座巨大的嘛呢堆对藏族群众有着非凡的意义,正如藏族汉子多娃所说,这里寄托着我们的希望与情感。地震中,他的妻子留下他和十岁的女儿去了。父女俩就带着刻好的嘛呢石来到这里,为逝去的亲人超度、祝福。他说:“妻子去天国了,我们应该为她祝福。”指着几个正在磕长头的青年人,“他们也是在为亡者祈福。”
正是考虑到这点,国家文物局制定了“三步走”的抢救保护方案。第一步就是抢险。嘛呢堆上25亿块嘛呢石原来一直由围墙圈着。地震使围墙倾斜,有的地方开裂,大量石块滑落。一旦围墙垮塌,就会发生次生灾害。承担保护工程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组与国家文物局领导当场决定,立即制定支护方案,拉出警戒线、张贴公告,并请当地民众组成巡防队伍,进行劝阻和勘查的工作。第二步是由专家们在全面掌握文物受损情况的前提下,制订既符合文物保护理念,又能得到当地民众认可的排险维修规划。第三步是具体的实施阶段。
顺应民心 百姓支持
国家文物局和专家们的苦心,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理解和称赞。仪式开始前,一位中年男子以白色的碎石为笔,在主席台前方的地面上熟练而潇洒地画了一只法海螺。经攀谈,记者了解到,这位叫布才仁的42岁汉子是一位雕刻佛像和嘛呢石的工匠。已经入行15年的他自豪地指着巨大的嘛呢堆说:“这里面有很多都是我刻的。”说到嘛呢堆创伤,他双手一摊表示:“没关系,我还可以重新开始,我会参加维修保护工作。”
嘛呢堆所在地新寨村村委会主任根嘎江才颇具代表性:“本来修嘛呢堆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事,可中央和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大支持,不仅派来专家还有专项经费,我们怎么干都行啊。”他黝黑的脸堂放着光,“尽快修好嘛呢堆是顺应群众心意的好事,所以我对未来的保护工程充满信心。”
仪式刚一结束,现场的群众和正在转经的人们便开始自发地清理现场,连孩子也加入进来了,用手把散落的嘛呢石一块一块地搬到指定的地点。很快,成百上千块嘛呢石就又堆放在一起了。人群中一位带着3个小男孩的老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67岁的他,叫益西加措,不是本地人。地震夺走了他的家园和几位亲人的生命。他带着三个6、7岁的孙子就来到嘛呢堆边住了下来。他说自己原本就打算在这儿住一到两年,今天听说要修嘛呢堆就带着孩子们来了,想做点实际的事情。
“对老嘛呢石的尊重比新刻嘛呢石还要有功德”是这里民众的共识。玉树州文管所的索南拉毛介绍,嘛呢堆原先按照六字真言分为6堆,在文革时破坏了一堆,那些嘛呢石被用做盖房子修路。这几年,在翻盖房屋或修路时如果发现老的嘛呢石,群众们会自发集资将它们送回嘛呢堆。在现场记者还看到一位大喇嘛正指挥人们将车上的嘛呢石放回嘛呢堆上。他说自己是甘孜佛学院的,他和几十位同事一起,将震毁房屋中的嘛呢石收集起来送回这里。从客观上说,文化遗产保护在这里从最初的被动变成了现在的自觉。
(本报青海玉树5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