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杂 志
光明网
光明日报 2010年05月14日 星期五

幸福江阴

——江阴用人民幸福评估发展

《 光明日报 》( 2010年05月14日   03 版)
5月5日,华西村诚信节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开幕。图为华西村农民艺术团演员在诚信节会场表演诚信做人主题的说唱节目。
新华社记者 孙参摄

    幸福,是一个很抽象、主观、很感性的概念,因此,有人说,“幸福来自内心。”用这样一个概念作为评价发展状况的硬指标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江阴这样做了。

    “从实现全面小康到建设‘幸福江阴’,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持续增长,更重要的是执政理念和发展路径的重大转变。江阴的创造性实践,对探索中国县级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示范作用。”这是专家的评价。

    近日,记者深入江阴采访,对话江阴的决策者和普通市民,希望感受“幸福江阴”的源头。

    问需于民,构建“幸福江阴”指标体系

    记者:我首先感兴趣的问题是:江阴为什么想到用“幸福”作为衡量发展的标准?这样做的地方好像不多呀。

    朱民阳(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2005年末,江阴在江苏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达标、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我们想到的是,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全面小康达标后干什么?我们认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这是我们实施“幸福江阴”战略的根本原因。

    记者:这个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呢?

    朱民阳:“幸福江阴指标体系”的核心是“五民五好”。就是: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

    记者:政府制定的“幸福指标”能真正体现老百姓的需要吗?

    朱民阳:以前,我们的发展指标都是政府制定的,却不一定是老百姓最急切、最盼望、最需要的。现在,“幸福江阴”指标体系让百姓来参与,比如“体育人口比例”、“公交出行方便程度”等等都是他们特别看重的内容。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总共有10万多张选票评选出了环境卫生满意度、心情愉快程度、家庭收入满意度等10项老百姓最关心的“幸福指标”。

    记者:“幸福指标”是一个固定的指标体系吗?

    汤建影(江阴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不是。四年多来,我们坚持指标体系随民生需求之变而变,每年根据群众诉求和专家建议进行完善。现在的“幸福江阴”指标体系包括五大类、26项、39个具体指标,以民生为核心,老百姓对幸福的主观评价高达40%。

    民生为先,抽象指标转为温馨体验

    春寒料峭,江阴市公交车的座椅上还铺着棉垫子;主要路口右转弯的自行车和汽车,市民们不再需要直角转弯,而是走三角形的长边弧线,行驶变得更加安全;清晨,出门500米就到的公园和绿地上,老人们正在锻炼身体……在江阴采访的两天里,记者看到了一桩桩实事,一个个细节,让“幸福江阴”具体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温馨体验,也让记者体会到这座城市以人为本的用心与考量。

    在江阴市新桥镇绿园社区,记者与72岁的退休工人石中佳谈的就是“幸福”。

    记者:您觉得生活幸福吗?

    石中佳:是不是幸福这样说吧。你看,我们社区平均每户年收入10万元。我的退休工资2万多,一家人住着宽敞的大公寓房,一年近千元的物业费都由镇政府包了;小区里有大公园、绿草地,还有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天天在一起锻炼身体、唱戏、打牌。我看这就是生活幸福。

    在澄江街道沈家田3幢,记者还从其他渠道来印证“幸福”。

    记者:您靠什么维持生活?

    陶灵(低保户、重度残疾人):我每月都能拿到350元的政府低保补贴,街道还有各项补助。

    蔡炯(澄江街道党工委书记):江阴实现了城乡低保并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和农民,人均每月低保标准350元。全市65万农民,已分三轮实施了免费健康体检,所有家庭建立了健康档案,人均预期寿命达77.85岁。

    记者:“幸福江阴”的民生指标很多,个个落到了实处吗?

    张光伟(江阴市交通局局长):举个例子吧。江阴已实现了公交村村通,最长线路票价只要4元,乘坐公交出行的百姓达20.1%。

    徐冬青(江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江阴这座“小城”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我们投资6亿多元建成了天华文化中心,每两年举办一次“徐霞客文化旅游节”、“刘天华民族音乐节”,还有“2009郎朗江阴音乐会”等,市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记者:惠民支出在政府财力中如何分配?百姓满意度怎样?

    朱民阳:四年来,我们的惠民支出每年达10亿元左右,占全市每年可用财力的15%,累计已达42.5亿元。据第三方有一项最新调查,老百姓对幸福感的平均打分是87.01分,97.83%的江阴市民为自己生活在这座城市感到自豪。

    做好“蛋糕”,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优化

    记者:发展经济与搞好民生的关系你们是怎么处理的?

    朱民阳:江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实现了“七连冠”。经济与民生的关系,就好比是“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为了“分好蛋糕”,首先是“做好蛋糕”,我们的思路是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优化,以科学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提升。

    记者: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优化,制度上如何设计?

    朱民阳:老百姓的愿望是生活富足、环境优美。我们制订了全市镇(街道)机关考核评价体系,把各项民生指标定量化、直观化、责任化,使干部所想所干与人民群众的所盼所需紧密相连。我们强调,最本质的转型就是发展模式的创新。

    记者:发展模式的创新在企业怎么实施?

    陈丽芬(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阳光集团以“科技立企”,平均每年开发出12大类5000多个花色品种;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订42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的国际秘书处就设在阳光,我们在世界行业里拥有了话语权。

    张雷(江阴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落户江阴开发区三年,远景能源已成为国内首家独立完成兆瓦级风机动态载荷和核心控制系统设计的风电企业,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将达30多亿元。

    冯爱东(江阴市科技局局长):江阴正重点打造低碳、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石化)、现代物流等“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新传感器、文化创意、地区总部经济等“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

    江阴有一点也让记者觉得新鲜,就是有一批“不开发区”,顾山、长泾、祝塘、徐霞客、青阳、月城等南部6个镇的200平方公里,都已被规划为“不开发区”。

    记者:“不开发区”是什么概念?

    朱民阳:不开发并不是不发展,恰恰是更加科学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不开发区”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模式,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科技农业,适度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为江阴的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记者:“不开发区”的农民靠什么生活?收入水平是不是会比全市偏低?

    汪贤兵(徐霞客镇阳庄村党支部书记):除了土地流转收入外,通过三个大户承包菜园建设,带动了本村老百姓特别是‘4050’人员的就业。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3100多元,基本达到了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水平。工业少的地方,环境优势明显,3000多亩的阳庄菜园,让空气清新宜人。生活在这样的家园里,我们都感到很幸福。

政策稳定 略有调整
幸福江阴
幸福江阴对执政能力建设的启示
我国软件盗版逐年降低
科技活动周突出四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