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妇女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必须高度重视。深度开发这一资源,对于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凤毛麟角,两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中,女性仅分别占5%、4.6%和3.9%,至于全国各大科研院所的领导更鲜有女科学家的身影,这一现象无疑已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
几天前,全国妇联主办的2010品牌中国女性高峰论坛上披露,我国女性科技人才的成长,与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还不相适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当今世界潮流还有一定差距。在我国科技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中,女性比例长期徘徊在5%左右,科学院女院士和工程院女院士只占院士总数的5%,低于1978年的6.2%,973首席科学家、女性占4.6%,“长江学者”中,女性仅占3.9%。
如何打造高层次女科技人才,让更多的高层次女性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三大奖项”女科学家少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显著增多。从近年公布的全国高考信息看,高考状元中女性占到一半以上。据报道,截至2007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中女性已达1970余万,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38%。由此可见,女性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一份题为《2009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指出,在我国1955-2009年当选的两院院士中,女院士有98人,仅占5.06%,与庞大的女科学研究人员群体相比反差较大。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资源共享促进中心的彭洁提出:对我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三个人才奖励计划的研究发现,1999年至2008年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资助的1479人(不含社会科学部分)中只有76名女性工作者;1994年至2006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的1286名科技工作者中,仅有90名女性科技工作者;1994年至2009年,获得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计划的2019人中仅有122名女性科技工作者。
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数据库”的数据告诉我们:相对女性科技工作者占科技工作者总数比例三分之一的现状,女性高层次科技工作者获三大奖项者所占比率严重不足。
女科技人员成才烦恼多
中国的传统文化,性别分工观念根深蒂固。男性主外,处于支配地位,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女性主内,生儿育女,重心侧重家庭较多。受性别歧视的旧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与男性相比,公平享有文化教育资源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农村,失学辍学儿童中女童占绝大多数。这种性别歧视差距延续到成人以后,也使女性就业人数远低于男性,至今,女大学生就业仍受到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制约高层次科技女性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女性平均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达4.01小时,比男性多2.7小时。“母爱的建构”让女性失去了向社会空间发展的动力。“贤妻良母”的角色,让女性陷入琐碎的家庭事物中,在无私奉献的赞美声中失去了社会的发展空间。所有这些,成为女性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的障碍。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顾宪红说:女性的社会角色影响了事业的发展。她们认为,女性要承担生育繁衍后代的责任,同时还是子女教育和家务劳动的主体,家庭琐事必然会挤占她们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对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处长郑彦认为:在职业发展方面,女性由于自我的社会定位,往往追求“工作稳定”,易于满足现状,重视做好本职工作。相比于男性,女性自主创新意识较薄弱,在选择工作岗位时,更多考虑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是否融洽,而不是考虑是否能出成果,不敢冒险,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女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定位较男性低,且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她们的事业发展水平总体上明显低于男性。
她们还反映,导致女性在科研事业中的发展机遇较少有许多原因。女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科研事业单位中,女科技工作者获得职务或职称晋升的机会远远低于男性。大多数女性科技人员忙于具体的科研工作,甚至是一些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没有实验室和科研团队,主持申报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很少。在科研业绩相同的情况下,女性晋升高一级职务或职称的时间一般要长于男性,也就是说,社会或单位对女性的要求更高。要得到相同的晋升机会或认可度,女性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有关科学研究证实,重大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峰值为37岁。25至35岁之间正是女性科研能力积淀和飞跃的黄金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女性科技工作者缺乏来自社会、单位、家庭等各方面的支持,不能很好协调科研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不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必然严重影响女性科研工作者走向成功。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我国绝大多数女性科技工作者的退休年龄为55岁,比男性提前5年,加上女性在生育期的时间耗费等,科研生涯较男性少10个年头,这对女性科技工作者成为高端科技领军人才的影响是致命的。
此外,目前我国从编制科研发展计划,到各级科研项目立项、组织申报、项目评审、项目考核、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甚至在社会上反响较大的两院院士评选等环节,都渗透许多非学术因素,要求科技工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疏通关系,积累人脉,这些方面也严重影响到女性科技工作者聪明才智的发挥,增加了她们迈向高层次科技队伍的难度。
专家们说,为调动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应在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职称评定、科研津贴发放、课题申请方面有所关照。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还需要国家加大专门针对女性高层次科技工作者的激励措施,包括科学评价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平等地给予女性科技工作者获取奖励的机会,从而调动更多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取更大的科研和社会价值。
促女性科技人员成才
女性科技工作者难成高层次人才的现象,已经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9年3月,中国科协成立了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根据女性特点,通过系统的政策设计,妥善解决女性从事科技工作问题,为女科技工作者提供学习、交流、进修、培训的机会;此外,设立女科技工作者基金等,为女性在科技领域的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的社会、工作环境,提高女性在科技活动中的积极性,全方位促进女性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成长。
全国妇联一直非常关心女性科技人员的成长、发展问题。不久前,全国妇联“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状况研究与政策推动项目”正式启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在会上说,促进女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成长,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是衡量我国妇女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战略性举措。
◆2009年3月:中国科协成立“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
中国科协成立“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旨在充分发挥女性科技人才优势,进一步提高女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2009年9月:《女性高端科技人才呈现危机》
《科学时报》报道:第11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对我国高端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现状表示出担忧,“两院院士中,女院士非常少;我们的重点大学校长中没有一位是女校长;在我国重要的科技发展方向上,没有女性的声音。”
◆2009年9月:设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为改变女性高端科技工作者比重偏低的现状,中国科协2009年在其常委会下专门成立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并自第10届年会起在每届科协年会中组织举办“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专项活动,同时设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以支持青年女性优秀科技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此外,中国科协还计划联合科技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单位,共同推动男女平等参与科技工作。
◆2009年7月:全国妇联研讨女性科技人才成长问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我国女性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高端科技领域和重大科技工程中,女性高层次科技人员特别是女性学术带头人所占比例仍很低。后备女性拔尖科技人才成长的形式十分严峻。要从制度、政策、资源以及社会舆论等各个方面为促进更多女性拔尖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搭建平台。
◆2009年12月:5名女科学家当选院士
中国科学院发布了2009年院士增选结果,经过推荐、公示、通信评审、会议评审等环节,共从296名有效候选人中选举产生35名新院士,新院士中有5名是女科学家。
◆2010年1月:全国妇联启动“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状况研究与政策推动项目”
项目预期成果形成:《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状况和发展对策研究报告》和《2010——2020年中国女性人才发展战略及政策建议》。争取制定或修改促进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的相关政策,向全国两会提交相关提议案,并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解决,为第三世界女性科学家论坛提供专题报告,营造宣传、尊重女性高层人才,重视发挥女性人才作用的社会氛围等。
◆2010年1月:放宽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女性获奖年龄
女性40—45岁被认为是科技人才成长的黄金期,很多基金、奖励项目的年龄限定在40岁。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领导工作委员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智勇等一致同意调整中国青年科技奖女性候选人年龄的建议,从下一届开始,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女性获奖年龄由40岁放宽至45岁。
◆2010年2月:引进高层次人才中女性少
《科技日报》转引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发言透露的一组数据:在我国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中,这些年吸引回国的135人中仅有2人是女性,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0年来吸引海内外人才1152名中也只有75位女性,仅占总数5%。
◆2010年4月:“科学发展与当代中国女性”高层论坛在京举行
《中国妇女报》消息说,我国有64445万妇女,占总人口的48.5%。她们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庞大的人力资源。促进女性人才成长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是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
(梁捷、李海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