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科技下乡的时节。
近日,在重点推广农业标准化的过程中,山西省原平市质监局了解到,随着农业产量的逐年增加以及气候、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当地农民对于节水科技下乡与普及的渴望正日益增加。
近30年来,由于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普及,农作物产量成倍增加。记得30年前,笔者所在的原平市南滩村粮食平均亩产不足400斤,如今已突破1200斤——与此相对应,土地的水肥消耗量也成倍增加,由30年前基本没有水浇地变成现如今绝大部分都是水浇地,而且越是产量高的品种需水量越大。就拿种小麦来说,30年前一次水也不用浇,到后来开始浇水,先是一次,再增加到两次,现在从下种到成熟没有五六次水绝对不行。
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水浇地大面积增加,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抽取河塘水与水库水,大量打机井抽取地下水。一开始,机井打上10米深就足够6寸水泵抽水;后来,抽水太多致使水位下降,打到30米深也只够3寸水泵抽水;再后来,干脆打深井,如今在不少水浇地地头,超过150米的深井非常普遍。水位的大幅下降直接提高了用水成本,增加了用水难度,造成水库一个个地干涸,河水一条条地断流。当地人说:“只有看到铁路桥与公路桥时,才知道那下面曾经是一条河,因为河里根本就没有水。”
水浇地大面积增加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庄稼地越来越不保墒、不耐旱。浇水次数过多,团料结构遭到破坏,土壤失去保水功能;越灌越结实,土壤失去了保墒功能,使庄稼地增产的潜力越来越小,增产难度越来越大。
考虑到目前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正遭受严重的干旱灾害,笔者建议,无论是西北的山西、陕西,还是西南的云南、广西,都应把推广与普及农业节水科技作为科技下乡的重要内容。除了打井、修渠等传统的抗旱设施外,相关部门还应努力研制低水增产品种,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改进土壤的蓄水保墒功能,力争使我国节水农业耕作技术有一个较大突破。
我国农业缺水的自然状况一时难以改变,我们只能努力普及与提高农业节水科技,维护好河流、土壤的健康生态环境,使农业向着稳产、增产的方向稳步前进,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