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4月26日 星期一

    方舱医院:高原上的“生命方舟”

    作者:本报特派记者 何 平 蔺玉红 张玉玲 《光明日报》( 2010年04月26日 05版)

        4月21日,在玉树藏族自治州体育场的济南军区野战方舱医院内,藏族母亲塔拉产下一名男婴。这是这座被当地人誉为高原“生命方舟”的医院里出生的第一个婴儿……

        千里驰援玉树灾区

        野战方舱是目前我军最先进的野战医疗装备,由两个手术方舱和10个功能方舱组成,主要用于战时对伤病员的救治,也可用于平时灾害救援和突发事件时对伤病员的抢救治疗,具有机动快、展开快、功能全、信息化程度高等特点。

        接到驰援灾区、参加医疗救护的命令后,济南军区野战方舱医院在两小时内就组建了一支精干的医疗队,医疗队的69台装备,采用摩托化机动和铁路输送两种方式,途经5省区,克服路途遥远、交通拥堵、高原反应等困难,行军53小时2400余公里,于4月17日抵达玉树灾区,并迅速展开医疗救援活动。

        位于玉树州体育场中央的12个标有红十字的绿色方舱,正是展开后的野战方舱医院。由于玉树州医院在地震中成了危房,目前济南军区野战方舱医院暂时履行了玉树州医院的职能。“方舱医院可同时展开4张手术台、4张急救台,每昼夜可救治伤员400名左右,相当于二级甲等医院的救治水平。”该院政委赵先弘说。

        24日一早,在方舱医院门诊部30平方米的大帐篷内,医护人员正在紧张忙碌。上午9时30分,藏族汉子才仁松保抱着3岁的儿子噶玛苏南江措走进了门诊帐篷,经过询问,医疗队员得知孩子的左手被砸伤,疼了一晚上,医生详细检查后发现问题不大。拿着医生开的跌打损伤药,才仁松保安心地抱着孩子走了。

        把受灾群众当成亲人

        23岁的德昔巴姆,在地震时右腿被砸伤,经过简单包扎后,一直在救灾帐篷里住着。“好几天了,右腿越来越肿,疼得不能动。”德昔巴姆的哥哥说,真怕妹妹的腿坏了,再也走不了路。

        听说玉树州体育场有一个野战方舱医院,他们马上过来咨询。

        “她的腿伤已经很严重了。”骨科大夫卢留斌说,虽然没有骨折,但软组织伤得比较严重,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腿内出现了淤积的血块,再不及时清除,不仅有可能保不住腿,甚至可能感染上败血症,引起生命危险。

        4月21日下午,巴姆的右小腿血肿清除手术成功完成,这是方舱医院抵达灾区后成功实施的第一例手术。“引流出淤血200多毫升。”卢留斌说,“一到两周后,伤口应该就能愈合。”

        4月23日上午,济南军区方舱医院医疗队巡诊到玉树县果青乡时,得知藏族老阿玛索南丁吉在地震中受了伤,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救治。医疗队员当即取来担架,把索南丁吉从山上的住处一步步抬到600多米远的山脚下,用救护车运送到方舱医院急救室。经过仔细检查,发现她的肋骨、胸骨严重挫伤,右小腿被砸伤后发炎,需要马上进行手术。索南丁吉的女儿秋卓玛感动地说:“谢谢解放军叔叔阿姨!”

        “我们已经作好了长期帮扶玉树州医院的准备,等到玉树州医疗系统恢复后,我们才会撤离。”赵先弘表示。

        (本报玉树结古镇4月25日电) 

        压题照片:4月21日,在玉树藏族自治州体育场的济南军区“野战方舱医院”内,一名藏族男婴诞生,成为这座被当地人誉为高原“生命方舟”上出生的第一个婴儿。新华社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