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1日,本版刊载邢文撰写的《楚简〈恒先〉与八股文》一文,文章指出,八股文的文体已备于战国。这一立论大胆否定了长期以来的学界定论,一举把八股文的历史自明代前推一千多年。该文见报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古代散文学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1986年版)“八股文”条目撰写者谭家健先生撰文表示反对。现在,我们将此文刊出;同时,我们把邢文先生针对谭先生此文所写的回应文章也一并发表,以便于读者及时、全面地了解双方的观点,以做出自己的判断。
邢文先生《楚简〈恒先〉与八股文》一文,读后很是惊讶。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它成熟于明初,滥觞与北宋,已是当代学者的共识。怎么可能产生于战国时代呢?我反复阅读《恒先》原文以及邢氏所作的论证,再以明代八股文的范文和基本规格加以衡量,觉得二者相距甚远,而不是“惊人地相似”。
所谓八股文的八股,就是用八段文字,组成四副互相对比的较长的对联。这四对分别叫做起比、中比、后比、束比。“比”又称为“股”,意谓如人之双股。每一比都要求上联与下联之间,文义相对,句式相同,词性相当,字数相等,两两双行,相合成文,这就是八股文的主体部分的修辞特征。
为了便于比较,下面抄录一篇八股范文,作者王鏊,是明初八股文的代表作家,曾参与当时关于科举文体规格的制定工作。
题目: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取自《论语·颜渊》篇)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此二句为破题)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已告哀公。(以上六句为承题)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民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国自养之计;则民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殓。(以上12句为起讲)
闾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蓄者,无忧矣。
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以上六句为起比,上联三句与下联三句工整相对)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此二句为出题,起过渡作用,不要求对仗)
吾知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以上八句为中比。上联首句“吾知”二字不计算在对偶句字数之内,两联字数、句式皆相等)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忧乎有事而无备?(以上四句为后比)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廷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也,其孰与不足乎?
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战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以上14句为束比)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以上六句为收结,不用对仗)
下面我们不妨据此对《恒先》逐段进行分析。
题目:恒先。按:明清八股文的题目,规定必从《四书》《五经》中出,不可以有其他题目。
1、恒先无有,朴、静、虚。
邢氏认为是破题。按:八股文之破题,须用两句单行文字,将题目字面意义破释开来。而上述七个字,未能达此目的。
2、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
邢氏认为是承题。按:承题须用五六句单行文字,勿须用排句。邢氏说它们“两两对偶”。不确,应是三个排比短句。
3、自厌不自牣,或作。有或焉有气,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
邢氏认为是起讲,第二层四句“两两对偶”。不确,是四个排比句一气而下,不能分割为“两两对偶”。
4、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出生。
邢氏认为是起比。不对。起比应该有上下两联,每联三四句或四五句。《恒先》上述两句字数不等,不是相对关系,而是相承关系。“天地”是名词,“作行出生”是动补性短语,二句不能视为对偶。
5、虚静为一,若寂寂梦梦,静同而昧或萌。昧或滋生,气实自生。恒莫生气,气实自生自作。恒气之生,不独有与也。或,恒焉。生或者,同焉。昏昏不宁,求其所生。异生异,归生归,违生非,非生违,依生依。
求欲自复。复,生之生行。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气信神哉!云云相生,信盈天地。同出而异生,因生其所欲。业业天地,纷纷而多采物。先者有善,有治无乱。有人焉有不善,乱出于人。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有刚。先有圆,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长,焉有短。
天道既载,唯一以犹一,唯复以犹复。恒气之生,因复其所欲。明明天行,唯复以不废。知几而无思不天。有出于或,性出于有;意出于性,言出于意;名出于言,事出于名。或非或,无谓或。有非有,无谓有。性非性,无谓性。意非意,无谓意。言非言,无谓言。名非名,无谓名。事非事,无谓事。
这三大段,邢氏认为是中比。我认为,与八股文相差很大。所谓比,一定要是两两相对成文才行。上述三段文字,根本无法分成两大段,怎么可以视为八股文的中比呢?
邢氏说:“在意义上,‘昧或萌’与‘求欲自复’、‘天道既载’成分相对;‘昧或滋生,气实自生’与‘浊气生地,清气生天’,‘唯一以犹一,唯美以犹复’成分相对。”‘我实在看不懂它们怎么是“成分相对”?
邢氏又说,“在修辞上,‘恒气之生,不独有与也’与‘同出而异生,因生其所欲’、‘恒气之生,因复其所欲’排比、相对。‘昏昏不宁,求其所生’与‘业业天地,纷纷而多采物’、‘明明天行,唯复以不废’排比、相对。”我不明白,上联两句九个字,与下联四句十九个字,怎么能称之为相对?又怎能称之为排比?中国人的对联,能找得出这样的参差不齐的对联吗?
6、详义利,考采物,出于作。作焉有事,不作无事。举天下之事,自作为事,用以不可赓也。凡言名先者有疑妄,言之后者较比焉。举天下之名,虚树,习以不可改也。
邢氏认为是后比,并列表分为二层。从“详义利”至“用以不可赓也”,凡7句32字为上联。从“凡言名”至“习以不可改也”凡5句28字为下联。按这两段,无论语义、句式、字数都不对称,怎么能称之为上下联对偶句呢?
7、举天下之作,强者果天下之大作。其尨不自若作,若作,庸有果与不果,两者不废。举天下之为也,无掖也,无与也,而能自为也。举天下之生,同也。其事无不复。
郉氏认为是束比,三个“举天下”构成排比。我认为,三个“举天下”语义、句法、字数皆不对称,不是排比。而且,八股文的束股不要求用排比,而要求用两段对称的长句对偶。此段文字显然不符合要求。
8、天下之作也,无忤极,无非其所。举天下之作也,无不得其极而果遂。庸或得之,庸或失之。举天下之名,无有废者欤?天下之明王、明君、明士,庸有求而不虑?
郉氏认为是大结。我认为,大结是收结全篇的,此段文字中记“天下之作”和“举天下之名”,与前段不可分割。勉强分成束比与大结,有割裂文意之嫌。
我们逐段分析《恒先》全文之后,可以得出结论,从该文中找不出四个长对子,看不出与起比、中比、后比、束比之任何一比相似之文字。所以,没有理由称之为“八股文的滥觞”。
郉氏列举出《恒先》中有不少对偶句、排比句。而八股文则以八小段,组成四大段之双行长句对偶文字为主体。如果没有这四大段互相对称的文字,就不能算八股文,这是考试之硬性规定。至于在这当中,是否采用对偶句、排比句,那不是本质特征所在,可有可无,可多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