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中午,承担“南澳Ⅰ号”古沉船打捞任务的广州打捞局“南天顺”打捞船由汕头南澳县前江港驶往该县云澳镇三点金海域,正式开始对“南澳Ⅰ号”古沉船遗址进行定位,并视潮汐和天气情况开展进一步的打捞工作。
4月8日下午5时,先期抵达南澳岛的9名水下考古队员携带各种水下考古设备,在边防官兵的帮助护送下前往打捞船,正式进驻“南天顺”打捞船,并住在打捞船上,准备开展工作,而广东省博物馆的文物专家将继续住在云澳边防派出所开展工作。
记者从汕头边防支队了解到,边防官兵还将继续承担打捞期间的警戒保卫工作。4名云澳边防派出所的官兵将日夜驻守“南天顺”打捞船,为水下文物打捞保驾护航。同时,公安边防摩托艇将在打捞海域执行巡逻警戒,随时驱离靠近的不明船只。记者专程赴岛对这个守护“南澳Ⅰ号”1050多个日夜的边防派出所进行了体验式采访。
监控点:守护的日夜里头没有童话
“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从发现到如今已有1050多个日夜,它就沉睡在广东东部海岛南澳岛俗称“三点金”的礁石附近海底。
沉船点正对的海岛公路旁有一座烂尾楼,为了瞭望“南澳Ⅰ号”所在的那片海,记者从这座烂尾楼内爬上楼顶。开阔的海面吹来的海风非常强,用手抓着楼梯往上爬都生怕被风吹得摔了下去。
而在3楼,大风从没遮没拦的烂尾楼水泥框架四处钻进来,甚至能发出“呜呜”的呼啸声。一间用木板隔出来的不起眼的房间里则不时传出“滴滴滴”的急促报警声,两名边防战士就在这里紧盯着雷达屏幕上闪烁的斑点——这两个年轻战士在借助“雷达眼”监控靠近“南澳Ⅰ号”的可疑船只。
“现在条件已经算好的了,以前连木板隔的房间都没有,夏天搂着被子在这里睡都会觉得冷,早上醒来身上都能抖下来沙子。”云澳边防派出所副所长任敏威说,雷达系统24小时监控这片海域,只要有可疑的船只,即便是一个渔排进入都会报警,然后由派出所派出快艇迅速抵达处置。
每天傍晚,吃完晚饭,总能看见边防战士驮着被褥、枕头从那座烂尾楼里出出进进换班。“说一千零一夜,那是童话故事;我们的官兵守护的“一千零一夜”里头可没有童话。”云澳边防派出所所长朱志雄最大的愿望是在“南澳Ⅰ号”安保工作结束后关上手机好好睡一觉。
出警:不会游泳的教导员差点跳海
黄勍是云澳边防派出所教导员,元宵夜他在派出所值班时接到监控点的警情汇报:晚11时30分,两艘可疑船只驶入雷达监控沉船区域西北方向,“南澳Ⅰ号”可能遭遇潜水盗宝!“大雾弥漫,外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教导员黄勍和副所长任敏威等5名边防官兵立即驾摩托艇出海,顶着风浪在15分钟后抵达时果然发现了两艘正在潜水打捞水下文物的渔船。
“我和任敏威两个人登上了一条可疑船,准备押船回港调查。风浪大,我们坐在这个船舱里,没航多远,我就听到了连续两声撞击声,抬头一看,眼前怎么是一个大黑影!”黄勍清楚地听见船员大叫“船破了”,他急忙和任敏威找来一条棉被往船头跑去堵那个破洞。
冰冷的海水往船舱里灌,船也失去了动力,手机也浸水无法打出求救电话。“我就看着任敏威,看他怎么办,我当时想他要是跳海我也跟着跳海。”黄勍虽然这么想,可他却不会游泳。说起那个惊魂之夜,在那生死抉择的一刹那,会游泳的任敏威也确实考虑过跳海,“可我伸出头去看,根本不清楚陆地在哪个方向”。
“大家都扯破了喉咙喊,幸好一条经过的渔船把我们救了。”教导员黄勍说起这个还有点后怕。刚结婚一个月就进岛守卫“南澳Ⅰ号”的他,至今,还欠妻子一个结婚蜜月!
心声:确保“南澳Ⅰ号”万无一失
2010年2月5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来南澳岛调研。他来到这座监控点仔细询问听取了在这里守护的边防官兵的汇报,不时地拿起相机拍摄资料。而就在不久前,云澳边防派出所所长朱志雄作为全国评选出来的10名杰出代表之一,在北京被授予“2009首届中国文化遗产安全卫士”荣誉称号,他也是当时全国现役部队的唯一代表。
“出警3998人次,公边摩托艇1832艘次,驱赶可疑船只93艘次,不明作业船只2234艘次。回顾过去的1050天,确保了‘南澳Ⅰ号’的安然无恙和国家文物的万无一失”。在受邀参加的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上,云澳边防派出所所长朱志雄在会上汇报时用一组组数据告诉文物保护工作者。“你到了北京,我请吃烤鸭。”3月27日,先期带队抵达南澳岛开展前期工作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卜工对朱志雄开玩笑说。
发现“南澳Ⅰ号”的第一次出警是叶金轮开的摩托艇。他在“南澳Ⅰ号”抢救性发掘时,长期驻守在打捞船上,平均每天要出艇四五次,来回十几航次,被打捞队员戏称为“海上专职司机”。2008年6月参加援藏,在西藏近两年,每隔一段时间他总要给所里打个电话,问一下“南澳Ⅰ号”的情况,心中始终有一份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