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3月31日 星期三

    倡导生态文化 构建“两型社会”

    刘文良 《 光明日报 》( 2010年03月31日   11 版)

        2007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两型社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引导与助推。

        “天人和谐”:生态文化与“两型社会”的契合点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经济增长、人口增加与能源、土地等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日趋尖锐,人类开始陷入严重的生存困境。如何走出生存困境?“两型社会”的建设应该是我们“突围”的有益尝试。“两型”,即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所谓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之上,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等手段,采取市场、行政等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以实现人与人和谐为目标,在环境资源承载力范围内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的一种社会状态。无论是“资源节约型”还是“环境友好型”,都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基础之上,都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

        人与自然友好相处,这样一种“天人和谐”的境界,也正是生态文化的执着追求。生态文化,是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以“天人和谐”为核心内涵的生态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采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创造出新的技术形式、能源形式和产品形式的物质层面生态文化;二是以生态和谐为原则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理论研究、文学艺术等精神层面生态文化;三是围绕生态价值而形成的制度规范、组织体系和社会调节机制的制度层面生态文化。作为以生态文明为显著特征的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必然选择,生态文化是适应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文化,是能对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类资源进行有机协调与整合的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重视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既关涉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关涉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因而,生态文化从本质上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接受和拥护,容易生发出巨大的向心力,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实践中形成求同存异的精神支柱,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两型社会”建设的主阵地,切实推动“两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绿化生产,绿色消费,着力打造生态“硬文化”

        在“两型社会”的视域中,生态文化这样一个系统工程的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正确的国家大政方针的施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等各种绿色“项目”的上马,等等,既是这一“工程”付诸实施的必备条件,也是生态文化的重要标志。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生态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然要以物质形态的生态“硬文化”的打造为基础。

        “两型社会”强调社会物质生产的技术、能源形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都朝生态保护、生态协调的方向发展。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的理念和实践应该成为生态“硬文化”的核心内涵。而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的实现,都有赖于绿色消费的参与和推动。培养消费大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和节约,实现可持续消费,这是经济结构的绿色化转型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当然,在当前这样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生态“硬文化”的打造,必须在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下,才可能取得真正的实效。政府应颁布适合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法律法规,制定有利于生产、消费方式生态化发展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等政策,以此规范社会活动。要尽快补充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和关键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制度,以维护生态价值、环境价值、资源价值和利益分配上的公平正义。遏制违背自然规律、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阻碍生态文明进步的行为。这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关系的客观体现,又是维护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根本保障。

        媒体关注,文艺聚焦,

        切实建设生态“软文化”

        生态文化的建设,光靠“硬”性要求和“硬”性指标显然还是不够的。生态教育也绝不只是几个法律条文、几张罚款单就可以完全奏效的。其实,杜绝污染毁损,保护野生动植物,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改善人性和人类灵魂的过程。生态文化的建设,需要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培育公众浓厚的生态意识。可以通过报刊、广电、网络等各种大众媒体,借助文学、艺术等“软文化”,使生态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以逐步培养人们“人与自然平等、亲和、共生共荣”、“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理念。不可否认,近年来日益繁荣的生态文学和生态影视,在净化人的心灵,培养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方面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倡导人与自然亲和关系为灵魂的生态文学和生态影视,不但大量报道和描写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用血与泪的事实从反面诉诸人们的生态责任意识,而且还善于挖掘现实生活的诗意美,讴歌关心人类生存、热心生态环境的新人新事,新的道德风尚,展示理想的生态社会,为生态和谐唱响一曲曲激情洋溢的赞歌。

        在湖南传媒和文艺界,近年来,文化产业做得相当红火,“出版湘军”,“广电湘军”,“动漫湘军”,为湖南的文化产业打造了一张张亮丽的文化名片。然而,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视域中,现有的“文化名片”总感觉缺失了点什么。作为两型社会的重要“助推手”,湖南的文化产业在“生态”内涵的渗透方面还相对疲软。构建“两型社会”,打造“生态湘军”,尚有待成为湖南文化传媒业界的新亮点。首先,在出版方面,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出版一些生态文艺方面的作品。还可以借鉴《环境保护报》、《绿叶》等刊物的经验,兴办自己的绿色刊物。其次,借助“广电湘军”的赫赫声名,拓展一些展示生态文化的节目,如拍摄和上映生态影视剧,开辟生态访谈栏目,乃至专门增设“生态频道”等,都可以为“两型社会”的建设造势。第三,“动漫湘军”同样可以打造自己的生态名片,利用动画频道“金鹰卡通”这样一个优势平台,广泛制作和播出以反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动漫或生态游戏等其他生态节目,充分把握儿童可塑性极强的特点,引导少年儿童从小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观念。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