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3月31日 星期三

    新疆南山180多座古墓出土的300多件文物证实——

    乌鲁木齐在3000年前就与中原有往来

    本报记者 王 瑟 《 光明日报 》( 2010年03月31日   05 版)
    萨恩萨伊古墓群出土的骨镞、铜镞等文物。
    (资料照片)
    萨恩萨伊古墓群出土的手链、颜料盒、铜镜等文物。
    (资料照片)

        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180多座古墓尘封的黄土后,眼前的一切让他们惊讶不已。“乌鲁木齐的史前文明与人们曾经想象的有太多不同。乌鲁木齐早在3000年前就与中原有往来。”一位考古人员说。

        让考古人员发出这种感叹的考古现场位于乌鲁木齐市的南山。经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历时3年的抢救性清理发掘,180多座古墓出土300多件文物,其中透出的信息令人既感到兴奋,又感到迷茫。

        奇特的墓葬形式

        早在1988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萨恩萨伊古墓就进入考古人员的视线。但因为保护的缘由,这处古墓一直没有被发掘。2007年,因为乌鲁木齐河大西沟水库枢纽工程开建,位于水库淹没区的萨恩萨伊古墓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

        当考古人员用毛刷轻轻拂去层层泥土后,所有人员的目光都被其中紧紧相连的8具骨骸所吸引。他们仰直着身体,头向西方,脚边放着马头、羊头。8人中一人腰佩铜刀,一人身带箭簇。与他们同穴而葬的马头上,青铜制的马衔和马镳仍泛着蓝绿的幽光。

        考古人员推断,他们可能是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这说明,史前3000年前的乌鲁木齐周边,虽无类似中原地区诸侯争霸的文字记载,但部落间的征战时有发生。而从陪葬的马头、羊头推断,他们骑马,且以羊肉为食。据此考古人员认定,这些先民应以游牧业为主,而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箭簇说明,当时先民们获取食物的主要途径是狩猎。

        最让考古人员感到惊喜的是,以前乌鲁木齐周边的考古发现不能深入研究乌鲁木齐早期历史,但萨恩萨伊古墓发掘的成果,特别是青铜、土陶和丝绸等陪葬品,均为乌鲁木齐地区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罕见的资料。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乌鲁木齐早在3000年前就与中原地区有往来了。”一位考古人员说。

        “萨恩萨伊人”,你从何方来

        位于乌鲁木齐市南山一道宽阔山脊上的这片古墓群,被称为“萨恩萨伊古墓”。这里是联通乌鲁木齐、吐鲁番地区与准噶尔盆地的交汇地。也就是说,这里是连接中原与中亚的一个交通要道。

        考古人员通过对古墓中20多位墓主人头骨的研究发现,墓主人大多为蒙古人种,还有个别的欧罗巴人种。但对他们究竟来自何方,成为考古人员最想探究的问题。

        乌鲁木齐的南山向南翻越天山可以进入南疆和静县境内,向北则是准噶尔盆地的南缘。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存在从南北两个方向迁徙的可能性。但考古人员首先排除了南来的可能性。因为萨恩萨伊古墓与此前发现的和静察呼沟文化、古罗布泊太阳墓地、小河墓地、楼兰古城均没有相似的墓葬形式或文物。再向北看,考古人员发现,阿勒泰克尔木齐古墓从墓葬形式、出土文物的形制、花纹均与萨恩萨伊古墓有相似之处。再细寻下去,萨恩萨伊古墓出土的文物与鄯善县洋海古墓、吐鲁番地区的苏贝希墓地出土的部分文物有类似或一致的特点。

        考古人员从中做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吐鲁番—鄯善—阿勒泰,将这些地域相接后再向北延伸,广袤的欧亚草原是否就是萨恩萨伊人的故乡?

        始于3000年前的文明

        体积小巧的陶器、制作粗放的青铜器、造型简约的首饰以及晚期墓葬中出土的丝绸,这些丰富的陪葬品或可以说明,3000年前的乌鲁木齐地区就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

        萨恩萨伊古墓出土的陶罐体积小,考古人员认为,对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先民来说,小巧的物品更容易携带。而这些陶器在色彩和纹饰上,与吐鲁番、鄯善、阿勒泰地区出土的陶器相近。可其圆形敞口,方形平底的造型,又和阿勒泰以及南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陶罐相似。如此一来,阿勒泰以北的南西伯利亚地区,以及从欧洲多瑙河延伸至中国长城地带的欧亚草原,似乎都与萨恩萨伊的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在晚期墓葬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丝织品残片。这块丝织品残片底色为黑色,其上布有黄铜色的丝线。从中再次说明,当时地处西域的人们同中原已经有了文化和贸易的往来。这也说明,在汉代丝绸之路繁盛之前,新疆地区就有了联系东西方的通道。新疆与内地、中亚的联系也可以追溯到更早的青铜时代。

        更多谜团待破解

        虽说一些文物证实了人们许多的猜想,但更多的谜团却让考古人员陷入深思中。

        一粒粒珠子围绕在骨骸腕骨的位置。珠子中多见的是纯白的骨质链子,部分链子中串有绿松石、玛瑙、玉石甚至是珊瑚。3000多年过去了,绿松石和玛瑙依然色泽鲜亮。考古人员推测,对于距离海洋最远的新疆而言,珊瑚珠可能是从东南沿海或地中海运输而来。依当地的交通状况,这样的交流令人费解。

        古墓中的先人腰间骨骸处佩戴的除了铜刀外,还有铜镜。其中既有带着塔加尔文化特征的卷沿铜镜,也有仿中原汉晋时期的四兽铜镜。考古人员推断,这些铜镜应是装在布袋中,系在腰间携带。由此可见,早在3000年前,先民的审美情趣已兼具东西方的特征了。但这又产生了问题:这些铜镜是怎么来的?他们为何要总带在身边?萨恩萨伊人都是爱美之人吗?

        古墓中发现的丝绸残片,虽说不大,但更让人感到惊奇。汉代张骞通西域后,丝绸才大量进入西方。而在张骞通西域前,萨恩萨伊人又是建立了怎样的通道,让东西方的商品得以流通呢?是否在丝绸之路前,途经乌鲁木齐的更古老的东西方商贸之路就已存在?

        谜团,还是谜团,有待于人们逐一破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