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0年是我国走向强国之路的关键30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努力,我们已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开放大国;在未来的30年,我们能否尽快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一个开放强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认识,决定了未来30年我国将采取什么样的改革、开放、发展战略。不少经济学家都在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当迟福林的新著《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送到我手上时,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先睹为快。这本书是迟福林同志近两年来对未来30年强国之路这一问题集中思考的成果。应当说,作者提出的一些大判断、大思路、大建议,是很有启发性的。我很赞同迟福林的核心观点,即未来30年我国要走上强国之路,实现强国之梦,关键在于加快推进改革。
未来30年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在内部发展环境上,我国已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阶段,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阶段变化”是迟福林和他的研究团队的首创性贡献。从2007年作者开始就提出了这个判断,并且在这本书中做了系统的分析。发展阶段的变化使我国社会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也使我们发展的主要矛盾有了阶段性特征。未来30年能否实现强国目标,关键在于能否适应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我认为,提出“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的阶段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值得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
在外部发展环境上,作者提出了后危机时代国际环境变化趋势的基本判断,归纳为“一个到来、两个终结”,即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大调整时代到来,我国“大进大出”时代结束和“高投资、高增长”时代的结束。
在内外环境变化的大判断下,作者提出,我国传统发展方式到了难以为继、非改不可的地步。过去30年中积累的发展方式的弊端,需要通过更大决心的改革进行全面矫正。为此,需要尽快推进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第二次改革。
“发展方式转型”,我是首次在迟福林主持的《十二五改革规划》课题成果中看到的。这个提法包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又超越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很值得进一步研究。在作者看来,发展方式转型有三层含义。一是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扩大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社会公共需求转型,构建适合我国特点的发展型社会体制和政策体系;三是强调政府转型,尤其是突出强调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应当说,提出这个大的思路,很有启发性。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之所以不太顺利,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尚未找到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现在看来,单纯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远不够,要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社会发展方式转型以及政府转型。
把发展方式转型作为第二次改革的主线,就决定了第二次改革是一场全面、深刻的改革。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第二次改革的基本目标和重点任务,我认为很有意义。第二次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形成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制度;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和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第二次改革的重点任务,概括起来是三个领域的全面改革:一是推进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二是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三是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促进发展方式转型角度出发,迟福林系统提出了“三大改革”与“三大力”的关系,即:以市场取向的改革释放转变发展方式的活力;以社会体制改革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合力。这个提法令人耳目一新。书中还重点分析了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并作了概括,即“消费主导时代”、“公共产品短缺时代”以及“政府转型时代”,作者还就每个领域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作者在全书结语提出了“走向结构性改革”。这也是作者长期跟踪研究的一个重大命题。长期以来,我国面临的体制矛盾,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这既表现在体制与政策的不协调上,也表现在体制与体制、政策与政策之间的不协调。作者提出的“第二次改革是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的判断,值得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