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的路到底在哪儿?”这曾经是刚毕业的“黄毛丫头”张天然做梦都在想的难题。可三年后的今天,那个曾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均年收入不足2500元的经济薄弱村有了自己的“有限公司”,还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制种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是张天然此时心底最真挚的话语。三年,她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泪,但现在的她笑着说,“这三年,我收获了课本以外的知识,收获了乡亲们的关爱,更收获了自信和坚强。”
2007年,从常州工学院外贸英语专业毕业后,张天然被选派为江苏省首批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任职徐州市铜山县单集镇洪楼村党支部副书记。
刚到村里,张天然就赶上乡亲们和村干部闹矛盾。一些乡亲开始不信任村干部,对张天然这个初来乍到的,更没当回事。
面对怀疑,张天然没有气馁。她找到镇上的农业技术员,虚心请教当地土壤的特点,又从网上广泛搜集农业致富的信息,最终向村委会建议: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黄瓜制种项目。
乡亲们并不信服,张天然费尽周折,找到天津一家信誉不错的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村里负责出资建棚,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统一回收,村民们只需负责标准化种植。随后她又用“以多换少”、“以优换差”的办法,为黄瓜制种户置换了优质土地50亩。最终65户村民签订了合同,70栋黄瓜制种大棚很快建立起来,当年每户就增加了近千元的收入。到2009年,洪楼村的标准黄瓜制种大棚已达300栋,一个个黄瓜制种大棚,撑起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制种项目的成功,为张天然赢得了村民的信任,2008年5月,她当选为洪楼村党支部书记。而此后的一件事情,让她第一次在泪水中体会到基层工作的难度。
那是2008年6月上旬的一个周末,张天然突然接到镇党委书记打来的电话:“你们村怎么还没收麦?”“我已经联系好了收割机,就等到位了!”张天然胸有成竹地回答。“机子不落地,一切都是零。”书记的语气让张天然心里直发毛,她急忙赶回村里组织抢收。
那些天,张天然困了就靠着麦堆打个盹;饿了,就随便对付一口。可最让她沮丧的是,有户村民以自家麦子还没有完全成熟为由,拒绝参加集体抢收。得知消息,张天然决定亲自去做工作。
拿着抄好的天气预报讲道理,张天然换来的却是厉声指责:“村干部不讲道理!”疲劳、伤痛、委屈、无助一齐袭来,张天然眼泪禁不住往外流。
她哭着告诉镇党委书记,“我不想干了”,得到的却是书记严厉的批评:“既然群众推举,党委决定,就是有再大的困难也不能打退堂鼓!”张天然一下子猛醒过来,这不就是真正的锻炼吗?
经过反复劝说,那户人家终于被说服了。三天后,全村圆满完成了抢收任务。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2009年3月,张天然发动镇上十几户粉丝生产作坊成立了合作社,并利用县里提供的4万元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注册了一家有限公司。村民们提出,以张天然的名字“天然”给粉丝取名。就这样,洪楼村的“天然”粉丝迅速打开了市场,销售业绩不断攀升,利润分红悄悄地鼓起了乡亲们的钱包。
为了彻底改变落后面貌,张天然在洪楼村开辟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室,添置了远程教育设备,购置了3000多册实用书籍,聘请了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村民们不用出村,就能学到一技之长。她还积极争取资金,为村里翻建了卫生室,修建了灌溉渠,搭起了农用桥,铺上了水泥路。
“我就是一颗种子,只有撒在广袤的土地上,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只有扎根在群众中间,才能汲取力量、茁壮成长”,看着日新月异的洪楼村,张天然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