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3月29日 星期一

    一个让世人了解西藏文化的明亮窗口

    ——“雪域宝鉴”大型主题展览巡礼

    本报记者 赵 达 《 光明日报 》( 2010年03月29日   04 版)

        古老悠远的藏族音乐、鲜艳精美的西藏唐卡、富有民族风情的藏戏面具……置身于坐落在北京北四环东路一座具有藏式特色和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内,翻开这部“雪域宝鉴”画册,人们充分地领略了神秘的雪域高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今天正式开馆,“雪域宝鉴——见证西藏历史、弘扬藏族文化”展览同时在这里展出。

        本次展览的展品包括历史文物、佛像、唐卡、宗教法器、档案文书等两千余件,并有从西藏等地请来的能工巧匠进行现场演示藏族手工艺品制作过程。展品按照“见证西藏历史”和“弘扬藏族文化”两大主线编排,下设“多元一体”、“崭新纪元”、“智慧之匙”、“艺海遗珍”和“雪域风情”5个展厅。

        在“多元一体”展厅里,从史前文明开始,沿着时光隧道,依次展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再现了西藏社会的历史演进,证实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个采用多媒体和实景模型结合再现江孜保卫战场景的展品,吸引了北京西藏中学学生们的目光。高一的藏族学生阿旺次仁说,他刚来北京3个多月,虽然时间不长,但非常适应这里的生活,和同学们相处得也很融洽。今天他特意利用周末和30多位同学一起来参观。“通过这个展览更加熟悉了西藏的历史,同时也为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到无比骄傲。”

        “崭新纪元”展厅里以大量的图片、实物、场景、多媒体等展示手段,描绘了西藏民主改革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轨迹。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记者发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原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阴法唐。他在展厅里指着一件件展品,向记者回顾了解放军进藏的历史,“当年广大指战员正是凭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建设西藏,扎根雪域,铸就了不朽的历史丰碑。”望着一组组反映西藏发展变化的图片,这位88岁的老将军感慨万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各省市的大力支援下,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以弘扬藏族文化”主线设置的“智慧之匙”、“艺海遗珍”和“雪域风情”展厅,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了极具高原及民族特色的藏族文化体系——文字、文学、医学、天文历算、宗教、戏剧、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和舞蹈等。

        在“艺海遗珍”展厅一幅十八世纪的莲花生画传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玉良驻足良久。擅长中国画创作的王玉良教授告诉记者,西藏文化浩瀚如海、博大精深,特别是西藏唐卡,是藏族人民在本民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古代印度、尼泊尔以及内地的绘画技法,经过千百年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非常值得好好观摩。

        进入“雪域风情”展厅,一座甲米水磨坊的模型吸引了不少地参观者的注意。讲解员介绍说,它约建于公元17世纪,位于拉萨市北郊的娘热沟,人们利用山间水的落差巧妙地建造了水磨坊,以渠水为动力用来加工糌粑。这项技艺已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场的观众表示,通过展览,不仅能领略西藏的风土人情,体味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够真切感受到目前藏族文化保护的真实现状。

        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雪域宝鉴”作为西藏文化博物馆的基本展览,将永久性对公众免费开放。今后,博物馆还将不定期地进行专题展、举办讲座、影片的放映等,希望它们成为一个让世人了解西藏文化的明亮窗口。

        (本报北京3月28日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