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为期一个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称《规划纲要》)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顺利结束。截至记者发稿时,仅教育部官方网站上,网友的留言已经超过了18000条。
《规划纲要》正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与成就,科学理性地审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各类矛盾和利益冲突,回应民意,着力关注人民最为关切、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让人民看到了改革的动力和决心。《规划纲要》所反映的国家意志、决心和战略眼光,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规划纲要》是民主决策的一次成功尝试
党中央、国务院对《规划纲要》制定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非常关心,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深入大中小学校调研。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组长,先后发表两篇重要文章,多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刘延东国务委员直接领导《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在《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分阶段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广泛深入调研的同时,采取开放式办法,反复论证咨询。历经一年多的时间,数十次易稿,形成了目前的《规划纲要》文本。
2010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再次向全社会发出公告,进行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介绍,《规划纲要》制定始终高度关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从2009年1月份公开征集到的210万条意见建议当中,集中梳理出了100多条意见、建议,再从100多条意见当中,进一步选出20条最集中反映人民群众希望和要求的意见,如“减轻学生负担”、“解决择校问题”、“高考改革问题”等。对所有这些问题,都进行了认真消化、深入理解、积极回应。
对于选择在举国关注的“两会”开幕之前公开征求意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说,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人们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规格。作为一名中学校长,她多次参加《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座谈会,真切感受到了《规划纲要》的制定过程就是党和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过程,真切感受到了全社会对《规划纲要》制定的热切关注。《规划纲要》在文字稿形成之前就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在文字稿形成后又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这是从未有过的。刘彭芝认为,这个过程与结果一样弥足珍贵。因为,征求意见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统一认识的过程、凝聚智慧的过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颇有感触地说:“我在教育战线干了一辈子,还没有看到这么广泛地发动群众来讨论和制定一个文件。”更有学者指出,《规划纲要》的制定是全社会的公共事务,理应让人民群众知情,请人民群众参与,向人民群众问计,听人民群众意见,让人民群众评判。《规划纲要》的制定过程所呈现出来的民主和开放的精神令各界好评,可能是中国教育决策模式转型的一次重要契机,也将是一个社会各方参与决策的样本。由官方决策到躬身询问,再到平等对话,这一转变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正如媒体评论所指出的,尊重人民意愿、倾听群众呼声的群众路线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今天,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我们党高举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执政理念,重大方针政策问计于民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举措。制定《规划纲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作法,已经成为科学民主决策的一次成功尝试。
《规划纲要》是改革创新的试金石
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规划纲要》正面回应了近些年来人民群众对教育问题的各种意见和诸多期盼,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做出了积极回答,求真务实,充满热忱,体现了强烈的改革意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葛延风、苏杨认为,《规划纲要》民意尽显,主要体现在其“迎着问题上”。针对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大家关心的诸多问题,因为这些理念和措施而成为亮点。尽管这些措施难以一蹴而就,但经年累月,教育事业一定会实现大家期待的发展。
刘彭芝认为,《规划纲要》不回避问题,对几乎所有社会关注的热点,比如教育公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教育行政化等问题,都做出了实事求是的回应。
直面现实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袁振国说,“改革创新”突出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特点。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教育从恢复高考制度开始,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以教育体制改革为重点,不断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表明,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目前,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多,更加需要弘扬改革开放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创新;更加需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实验;更加需要给予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自主权,理顺和健全体制机制。
对于《规划纲要》体现出来的“改革创新”精神,专家学者在予以积极肯定的同时,又大都表现出了更为热切的呼唤和理性的建设态度。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说,《规划纲要》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在改革方面,思想可以再解放一点,步伐可以再大一点。例如,高等教育可以先行试点,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如理事会制度、董事会制度、校长选聘制度、校长责任制度和教授治学制度等,真正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则强调,改革应当有一个渐进的规划,既要注重整体设计,明确总体改革的方向、目标和基本框架,又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既要坚决,又要谨慎,注重先试先行,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谈松华进一步指出,如果说过去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新旧体制的转轨,即着力革除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教育体制的弊端,那么,今后1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将是在扫除体制性障碍的过程中,着力新体制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制度创新将成为改革的重点任务。到202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只有以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制度为内核,这样的教育体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规划纲要》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在认真阅读了《规划纲要》文本之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对记者说,《规划纲要》的重要性堪比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及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的战略地位一脉相承。所不同的是,前两次强调教育走“重点发展”之路,这一次则突出了教育总体发展中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发展方式上有所不同。从“重点发展”到“均衡发展”,其背后的原因是教育发展的总体取向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这一重要变化给教育界提出了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刘彭芝说,《规划纲要》既对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作了政策性原则性规定,又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留下了巨大的空间。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必将出现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创造力迸发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熟练劳动者,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农村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和极大提高经济全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以及社会文明的日益进步,都迫切要求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家庭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大以及劳动力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上好学”、接受高质量教育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今后各级政府和学校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重点。
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教育事业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我国正处在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教育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教育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适应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抢占人才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培养高素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些都有赖于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有赖于《规划纲要》的全面贯彻实施。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诚如何传启所言,一个伟大民族必然人才辈出,一个强大国家必然教育发达。因为,人才是伟大民族的支柱,教育是国家强盛的基石。在知识经济时代,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本报北京3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