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节又称嘉年华会,是欧美等西方国家一个重要的宗教节日,巴西里约热内卢、意大利威尼斯和法国尼斯等地的狂欢节早已在世界上闻名遐迩。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马耳他这个地中海国家,同样有着属于自己的激情四溢的狂欢节。
追溯马耳他狂欢节的起源,才发现它竟然已经拥有近500年的历史。1535年,当时统治马耳他的圣约翰骑士团大团长皮耶罗·德彭特将欧洲的狂欢节引入这里。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狂欢只是王公贵族们纵情娱乐的特权。直到1560年瓦莱塔大团长下令允许平民佩戴面具进行狂欢,狂欢节才真正在群众中流传开来。但也有传说称,马耳他的狂欢节与一种被称为“帕拉塔”的民族舞蹈——剑舞有关,这个舞蹈是为纪念1565年马耳他战胜土耳其人的进攻而创作的。也正因为如此,剑舞才成为每年狂欢节上的传统保留节目。十八世纪中叶是马耳他狂欢节的鼎盛时期,每到盛装巡游的这一天,踏着军乐鼓点列队前进的骑士团簇拥着坐在马车中的大团长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将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带向高潮。
融合着当地风俗、历史传说和文化传承的狂欢节作为这个地中海岛国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已经成为马耳他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马耳他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狂欢节一般在每年四旬斋前的2月份举行,历时5天。每到此时,首都瓦莱塔都会举行舞蹈比赛、彩车巡游、盛装游行、游戏竞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除了瓦莱塔这一庆祝活动的中心,马耳他岛的弗罗里亚纳镇、戈佐岛的纳度镇等当地许多村镇也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风格特点。与瓦莱塔快乐欢腾的风格不同,纳度等地的狂欢节还保留着中世纪庄严神秘的宗教色彩,别有一番风情。
为了给狂欢节增添更多的喜庆气氛,马耳他人还发明了“佩里尼”和“普林约拉塔”两种狂欢节点心。“佩里尼”是一种上面涂着彩色糖衣的杏仁点心,狂欢节期间巡游彩车经过时,常常向围观的人群特别是儿童免费抛撒这种点心。“普林约拉塔”则是一种用松子作为主要原料的狂欢节传统甜点,在马耳他语中松子的读音是“普林约里”,所以这种甜点才有了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普林约拉塔”除了名字奇怪,外形也很独特,看上去就像一座白雪覆盖的山峰。这里的人们经常说,当甜品店里摆满了“普林约拉塔”的时候,狂欢节就要来临了。
今年的马耳他狂欢节于2月12日开幕,一直持续到16日。记者来到瓦莱塔时,正赶上狂欢节的最后两天。原本冬季里显得有些冷清的城市,这几天一下子热闹起来。城门外的公交车站前人头攒动,市中心的主要街道和广场上更是水泄不通,到处都挤满了蜂拥而来参加庆祝活动的马耳他民众。城门上是用马耳他语书写的“马耳他狂欢节”几个彩色大字。进入城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自由广场上临时搭建起来的场地和看台。人们只要花上4、5欧元,就能欣赏到来自各个民间艺术团体的演员们载歌载舞的精彩表演。
那些身穿色彩艳丽的奇装异服的少年儿童,当之无愧地成为马耳他狂欢节的主角。孩子们有的装扮成骑士、王子,有的装扮成公主、贵妇,有的装扮成侠客、超人,还有的装扮成各种动、植物,各种造型无奇不有,无拘无束地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吸引了众多路人的目光。得益于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这几年的文化推广工作,越来越多的马耳他人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狂欢节上不少儿童都身着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有的甚至是家长和孩子亲自动手制作的。可能因为今年是虎年的缘故吧,记者看到好几个孩子把自己打扮成小老虎,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在闭幕当天的巡游表演活动中,十几名当地学生身穿中式服装围成一圈,在老师的带领下边走边跳,当中是中国传统舞狮表演,乍看上去还真有几分庆祝春节的味道。
彩车巡游是马耳他狂欢节官方庆祝活动的重头戏。在游行日上,十几辆造型夸张、色彩华丽的彩车从瓦莱塔城门出发,由号称“狂欢节之王”的主彩车带路,沿城内主要街道向市中心缓缓行进,抵达圣约翰大教堂后由另一侧返回。一辆彩车上坐着两个3、4岁大的孩子,他们手拿话筒,不时用稚嫩的声音对沿途的所见所闻品头论足,丝毫都不怯场,观众无不为之莞尔。受到狂欢节热烈气氛的感染,不少围观的民众和游客都开始情不自禁地随着彩车和音乐起舞,整个瓦莱塔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人们在这一刻忘记了紧张和疲劳,忘记了忧愁和烦恼,只剩下欢歌和笑语。大家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希望留住这难得的欢乐瞬间。
狂欢节不仅给马耳他人带来了欢乐,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1至3月份是马耳他的旅游淡季,为了打造当地冬季旅游的亮点,马耳他政府将狂欢节作为该国展示文化资源的重要节庆活动。参加活动的团体不仅能从政府那里获得部分活动资金,而且还能得到许多赞助商的支持。从彩车巡游、歌舞音乐到服装道具、烟花燃放,各种庆祝和演出活动内容精彩、场面壮观,大大提升了马耳他狂欢节的含金量。许多外国游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一睹狂欢节的风采。联想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马耳他要把本国“八千多年历史文明”展现给观众的那份自信与豪情,我们不能不为这样一个小国坚持和发扬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精神感到赞叹。